卢可楠:流彩珠江诉说广州的沧海桑田|花地新苗·一张图读懂广州城

羊城派 2025-01-25 18:30:56

广东实验中学

时近傍晚,落日余晖在天边晕染开去,橘红与浅灰逐渐相接相融。霞光与江湾桥上耀眼的灯光裹挟着游船与高楼大厦夺目的明灯,一同被缓缓流淌的珠江水映射着,浮光跃金,构成一幅华灯初上的珠江夜景。我按下快门,记录下这醉人美景。视线随着晚霞向远处延展,半天里漫步珠江的所见所闻,在我的脑海中如走马灯一般掠过。

我们的起点是天字码头。太阳还未落山,古朴大气的屋檐下已聚集了许多前来珠江夜游的游客。妈妈对我说,清朝名臣林则徐被任命来广州销毁鸦片,就是在这里登岸的。清朝时,这里曾作为“接官亭”,只供官员来往使用,但现在它已成为许多市民游客游览珠江的起点。几百年过去,天字码头仍气势恢宏,只不过已从高不可攀的“接官亭”变为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

沿着珠江继续前行,我们来到了十三行博物馆。一座十三行,半部广州近代史。我在历史课中学到,广州十三行曾经是全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在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下,整个中国如一间大门紧锁的屋子,仅剩十三行这一扇半开的窗,它最后也在一把火中销毁殆尽,只余是非功过任后人评说。

顺着沿江西路向前,我走到了人民桥下。最引人注目的不是那钢筋铁骨的桥墩,而是一块纪念碑。碑上白底黑字,黑得有些刺眼,“勿忘此日”四个大字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走近细读石碑下方的文字:它是为纪念沙基惨案而立。不过百年前,外国殖民者在这片土地上肆意地将枪口对准游行者,无视他们的正当要求,酿成了震惊中外的惨案。人们声援不久前的五卅运动,前仆后继,如此可歌可泣,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由高不可攀至人来人往、由屈辱至富强、由落后至先进、由封闭至开放……今天我游经的地方,都篆刻着一段历史,记载着一个与今日截然不同的广州。我凝望珠江,它如百年前一样缓缓向前,但它孕育的广州却已天翻地覆。

每每翻看相册中那张绚烂的夜景,我总是忆起那天我在珠江边留下的足迹和那些难忘的瞬间。那天江边的人们三两结伴,尽情享受着周末的时光。这时,那块“勿忘此日”纪念碑总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多希望革命英雄们能看到如今的广州,因为这就是他们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理想中的盛世。百年过去,广州城沧海桑田,但有些东西,从革命先烈一直传递到当代广州人的心中,历久弥新,薪火相传,那就是勇往直前、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

变迁与坚守,历经沧桑又充满活力……珠江边的一张照片,不仅让我读懂了广州城的过去与现在,还畅想到它未来的无限可能。而我,作为见证者和记录者,深感荣幸。

注:该文章为初赛优秀作品展示,不等同于决赛获奖。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作者提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