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斗转星移,过非遗春节。1月26日,“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揭牌暨《“花千树,星如雨”——中国传统节日天文科普油画展》开展仪式在紫金山天文台景区举行。
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了解到,在春节非遗申报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做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农历知识、农历编算等方面的资料,并就农历及春节相关科普工作提出有效意见和建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现代唯一专门从事历书天文学研究和服务的机构,长期致力于为国家和民生提供权威准确的历书服务,并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与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GB/T33661-2017)国家标准的相关工作,该标准对包含春节在内的重要农历节日等都给出了规范说明。
随着发展天文科学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功能已经逐渐从紫金山西峰迁出,而这座见证了中国现代天文学发展历程的神奇山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天文学遗产。为更好地服务于南京城市文旅发展,钟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开展战略合作,接收紫金山天文台旧址的委托管理,推进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建设,着力于普及天文科学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天文科学的有机结合,使之成为跨界突破的新亮点,实现展览水平新提升,活动当天,《“花千树,星如雨”——中国传统节日天文科普油画展》也正式与公众见面。开展仪式上,策展人之一、油画作者罗方扬介绍了本次展览油画的创作初心,同时将画作《龙吟紫金》捐赠给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共有21幅油画作品,其中大多是和传统节日息息相关的季节物候、星空星象。你知道春节期间有什么特殊的星象吗?《除夕*春节》的画面中,可看到冬季星空的标志——冬季大三角,这是由猎户座参宿四、大犬座天狼星、小犬座南河三这三颗亮星组成的一个三角形。还可看到猎户座腰带三星,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民俗称“三星高照,新春来到”。
那么,展厅中悬挂的“葫芦”又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葫芦,不仅象征着福禄与健康,而且被赋予了星空的浪漫。明孝陵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的烙画艺术家,在葫芦上绘出美丽的星象,所成之画与葫芦浑然天成、水乳交融,散发着独树一帜的艺术风韵。装饰在展厅上空的葫芦,宛如点点繁星,寄托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好祝福。在非遗春节里,再遇非遗,来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把“福禄”带回家。
钟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汪东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党委书记、副台长毛瑞青共同为“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揭牌。明孝陵博物馆非遗传习所的志愿者现场拓福,赠送给现场观众。在热闹喜悦的氛围里,祝贺紫金山博物馆聚落再添新成员。
据了解,本次《“花千树,星如雨”——中国传统节日天文科普油画展》在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陈列厅举办,预计将持续至今年5月上旬。
你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吗?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最为悠久、内涵最为丰富、庆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可是,我们现在过的“春节”是上个世纪初才兴起的晚近说法,在古代传统中,这个节日被称为“元旦”或“元日”,又称“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不过汉代之前,岁首并非一直是正月初一。夏历为正月初一,商历则是十二月初一,周历又改到了十一月初一,到了秦至汉代中期,又被调整为十月初一。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太初历》,正式确立了以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岁首,被后世沿用了2000多年,农历新年的时间由此固定。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布改用公历,并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到了1914年1月,“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即传统农历新年被称为“春节”。至此,原指农历岁首的“元旦”和“新年”,被用来指公历1月1日,而农历岁首改称为“春节”。
“二月二龙抬头”是什么意思?
龙抬头(农历二月二日),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青龙节、春龙节等。这里的“龙”是指中国星官四象中的东方苍龙。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对应牧夫、室女、天秤、天蝎、人马等星座的部分区域。龙角一颗亮星,就是牧夫座大角星。“二月二龙抬头”,就是指农历二月的晚上,东方苍龙之大角星升上东方地平线,代表着春天已至。
北斗七星和季节有什么关系?
我国很早以前就发现北斗指向和季节的变化关系。先秦典籍《鹖冠子·环流篇》就明确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也就是说,若把观测的时间固定于傍晚,则春分时斗柄指东,夏至时斗柄指南,秋分时斗柄指西,冬至时斗柄指北。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黄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