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再添一座博物馆!1月26日,“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揭牌暨“花千树,星如雨”——中国传统节日天文科普油画展开展仪式在紫金山天文台景区举行。市民游客可以前去观“斗转星移”,打卡明朝时期的“天文望远镜”,了解紫金山天文台与春节申遗成功的背后故事。
沿着紫金山向上攀登,到达山顶第三峰处,一座中式门楼牌坊映入眼帘,上书“天文台”三字,这便是建成于1934年的紫金山天文台旧址。漫步园区内,可以看到明清时期观测天象的珍贵古天文仪器,如浑仪、简仪、圭表、天球仪……它们制造精密、花纹精美。如明朝时期所制的浑仪,通过上面的窥管圆孔可以观测星辰。可谓是那个时代的科技巅峰。
去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上公布的春节申遗视频中,不少市民惊喜地发现了紫金山天文台的身影,还有陈列在这里的明朝浑仪的镜头特写。
在春节申报非遗过程中,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做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农历知识、农历编算等方面的资料。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是我国现代唯一专门从事历书天文学研究和服务的机构。“2017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承担起草的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正式发布并实施,首次明确了农历计算的模型、精度、编排规则等,为农历编算提供了科学的规范依据。该标准对包含春节在内的重要农历节日等都给出了规范说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说。
因发展需要,眼下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科研功能已经逐渐从紫金山西峰迁出。这座见证了中国现代天文学发展历程的山峰,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天文学遗产。目前旧址作为全国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面向公众开放,这里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更好地服务于南京文旅发展,钟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开展战略合作,接收紫金山天文台旧址的委托管理,以“弘扬科学精神、展示天文历史、开展科普教育、探索宇宙奥秘”为目标,建成一座讲述中国现代天文学发展历程、展示紫金山天文台特色科研成果、构建独特天文科学教育为重点的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着力于普及天文科学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也是“紫金山博物馆聚落”迎来的又一名新成员。
春节假期,市民游客就可以来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博物馆打卡。馆内推出的“花千树,星如雨”——中国传统节日天文科普油画展,将现代艺术与传统工艺、天文科学有机融合,妙趣横生。展览共有21幅油画作品,其中大多以和传统节日息息的季节物候、星空星象为主题。如《除夕·春节》的画面中,可看到冬季星空的标志——冬季大三角,这是由猎户座参宿四、大犬座天狼星、小犬座南河三这三颗亮星组成的一个三角形。还可看到猎户座腰带三星,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民俗称“三星高照,新春来到”。此外,展览还解释了“春节”的由来以及其与传统历法之间的关系,“二月二龙抬头”背后的星象故事等。展览预计将持续至5月上旬。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子俊/文段仁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