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板!拥有全国独一份的年俗,镇江傲娇了|十三太保秀场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地域一个个不同或者相同的年俗,串起了同样是喜庆幸福的年味。“打酱油”,以其全国独一份的年俗,成为镇江年俗界的“扛把子”。除此外,因其地理的原因产生的骑毛驴上金山等年俗至今依然演绎着独特的地方风情,只不过有些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产生新的形式焕发新的生机。

全国独一份年俗——打酱油

在镇江,“打酱油”是全国独一份的年俗,因此在镇江有“不打酱油不过年”的说法。每年过年前镇江老百姓最热闹的事情就是拎着家里的瓶瓶罐罐来打酱油,现场是人头攒动、酱香扑鼻,吆喝声、寒暄声不绝于耳。打酱油的活动在镇江已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成为镇江最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印记。

今年是镇江“打酱油”活动的第48个年头,作为成功申遗后的首个“非遗年”,今年的“打酱油”打出了新意。最大的亮点是活动主会场回到了恒顺发源地——“恒顺官酱园”。一百多年前,恒顺的“醋酒酱”产品在“官酱园”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如今,穿越时空阻隔,“打酱油”再次回到恒顺厂区。如今,“恒顺官酱园”已经成为镇江城市新地标。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着独特的风味。

从骑毛驴上金山到打卡西津渡古街

镇江还有正月初五“骑毛驴上金山”的风俗。史料记载,正月初五这天,镇江人从五十三坡出发,经西津渡小码头街,沿金山河,便到了金山,骑着毛驴沿途观赏一路风景,不亦乐乎。

如今毛驴不再,但过大年到金山寺祈福,到西津渡古街打卡,转角遇到网红京畿路,已成市民和游客在镇江这座古城过年游玩“三件套”。有“一眼望千年”美誉的西津渡始成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期大运河开凿以后,这里成为南北水上交通咽喉和漕运枢纽。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曾在此候船或登岸,用低吟浅唱的诗篇写尽西津渡的繁华。新春佳节期间,这里将开展新春游园以及戏曲、民俗表演等诸多活动,带领市民、游客“花式闹新春”。

从品“三道茶”到美食“三怪”

在镇江还有大年初一喝“三道茶”的习俗。起床洗漱完毕后,一家人开始喝三道茶。第一道汤圆茶,也叫圆子茶,即糯米搓成的汤圆,有一家人团团圆圆之意;第二道枣子茶,茶中放入红糖,有红红火火的意思。这道茶不能全部吃完还要剩下几枚枣子,象征有吃有剩,年年有余;第三道八宝茶,在绿茶中加入金菊、葡萄干、枸杞等配料,象征新春大吉大利。

如今,能够勾起每个出门在外镇江人心底乡愁的家乡味道,一定是镇江的美食“三怪”。一怪,香醋摆不坏,传统工艺与糯米作为原料带来的品质与独特美味,是镇江家家户户年夜饭的必备佐料。二怪,肴肉不当菜。镇江水晶肴肉通常因其口感鲜美,成为镇江人过年时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肴肉不当菜”的说法,意味着肴肉在过年时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当作主菜来食用‌。香醋与肴肉,再加上镇江锅盖面,就是镇江美食最著名的“三怪”。锅盖面的特点是面条筋道,汤鲜味美,是镇江人过年时喜爱的美食之一‌。

岁月流转,年俗并非一成不变,而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味道。形式之会越来越好,味道也会越来越醇,所有的幸福与祝福都融化在一招一式的年俗里。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刘艳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