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第二批创新典型案例》,雷州市坚持保护和利用并重,大力发展蓝色经济的用海模式入选,作为节约集约用海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据悉,本次评选,全国首批258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共上报典型案例194个,最终遴选出56个,包括土地、矿产和海洋三类,海洋类创新典型案例仅7个。
创新养殖用海发展模式,盘活海域空间资源
为打破近海养殖空间饱和的瓶颈,雷州市高位推进“流沙湾1号”海域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依托覃斗镇流沙湾海域独特的海洋资源禀赋,充分利用深远海养殖空间大、水体流动更新快等优势,以现代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为突破口,创新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构建3万立方桁架式深水网箱(海洋牧场养殖旅游平台)5个、重力式深水网箱195个,着力打造融绿色海产、旅游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让“海洋牧场+休闲渔业、海洋牧场+深水网箱”模式成为可能,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探索多层次综合养殖,充分利用海水立体空间,促进水产养殖提档升级,推动海域管理模式从“平面”向“立体”、从“二维”向“三维”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养殖海域资源效益。总投资1.1097亿元的湛江市“企水1号”海域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项目即将启动,探索立体用海模式,累计可盘活发展空间270公顷。在符合相关技术规范且不影响养殖功能的前提下,通过立体分层设权,深入推进立体养殖,优化养殖空间布局,拓展海域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探索渔业数字化实践,筑牢蓝色经济全产业链条
积极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激活“蓝色新动能”。2022年、2023在覃斗镇流沙湾完成建设“海威1号”和“海威2号”半潜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配备了光伏面板、太阳能电力系统、水质实时监测等自动化养殖设备,既提高了养殖效率,又降低了人力成本,让养殖生产更高效。两个海上智能养殖平台实现了单个养殖周期分别可收获超60万斤和100万斤鱼类,总产值达5000万元和7000万元。还有2024年下水的国内首个智能升降海洋牧场平台“湛农1号”,可提供6.2万立方米包围水体。这些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大大推动了雷州市海洋渔业向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同时,按照节约集约的开发理念,构建形成“深海养殖+海产品深加工+销售”的蓝色经济全产业链,提升海洋经济综合效益。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养殖成鱼160万尾,产值2500万元,并间接促进当地超过500名农户实现就业增收。
大力种植红树林,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紧扣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要求,雷州市制定了《雷州市建设“红树林之城”行动方案(2021—2025年)》《雷州市深入推进绿美雷州生态建设行动方案》,通过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市、镇、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创新“林长+”工作机制,成立红树林、珍稀海洋生物保护等公益诉讼工作站,形成了林长总指挥,部门“大合唱”,全民共创共建的工作格局。在此基础上,雷州市积极推进蓝碳交易,大力种植红树林,促进二氧化碳减排,发展海洋碳汇资源储备。
同时在充分挖掘红树林生态产品价值的基础上,雷州市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禀赋,打造“红树林+生态养殖+碳汇交易”模式,加快推进红树林营造修复和保护工作,塑造雷州市绿色发展新优势。
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雷州样本”
从“海威1号”“海威2号”的迭代升级,到雷州市流沙湾海域农发国家级海洋牧场入选第九批国家级海洋牧场,雷州在向海要“粮”,向海图强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雷州市不断提升海洋资源节约集约水平,持续推进海洋开发、利用、保护有序协同,走出一条“蓝色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其他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雷州样本”。其中,海洋牧场模式适用于海洋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的沿海区域推广实施;红树林种植则更适用于热量条件充裕的南部沿海区域及海岸带遭受破坏、生态出现退化的区域,可通过红树林的种植来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修复及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