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张燕冰摄影报道
“老辈子,腊梅怎么卖?”“孃孃,煮一两素椒面。”“幺妹儿,拌一瓶红豆腐,多放海椒!”每逢赶场天,泸州蓝田坝便从宁静中苏醒。天色微明,老街入口牛市坎早已人头攒动,商贩们挑着担子、推着推车从四面八方赶来。精神矍铄的老人、结伴而行的妇女等,或手提大包小包或背着背篓,一边唠着家常一边“上货”。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与交谈声,交织成一曲名为“烟火气”的市井乐章,承载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泸州蓝田坝赶场
在泸州历史上,蓝田坝颇负盛名。宋代朝廷批准泸州置草市,也是城外的市集。最多时,泸州有草市67个,蓝田坝就是其中之一,为地区的农民和商人提供了一个交易场所。
买东西、看表演慢节奏生活里的文化底蕴
“蓝田坝是泸州留下的唯一一个城中村,牛市坎、力行路、前进路等,构成了蓝田坝的商业贸易地,其他市集买不到的背篓、蒸笼、簸箕、镰刀等农耕文化中常用的工具,蓝田坝都一应俱全。”泸州地方文史专家林维平介绍,农历“一四七”赶场、坐茶馆、听评书,早已成为了蓝田坝的一种休闲方式。过年期间,舞龙舞狮、耍牛灯、蓝田花船舞等非遗节目走街串巷热烈开演,由传统文化堆砌的市集文化,展现出老街巷的慢节奏生活。
市集里腊制品摊位
农户自家养的土鸡与土鸡蛋
市集里,熙熙攘攘的人群摩肩接踵,商贩们热情洋溢地吸引着顾客。新鲜现榨的芝麻油、烟熏味十足的腊制品、农户家养的土鸡、手工竹编工具、新鲜蔬果以及红彤彤的新春氛围装饰品等,令人目不暇接。
一袋袋白糖烘糕摆放在小推车上,平时在主城区做着小本生意的商贩余弟莲,每到“赶场天”都会来到蓝田坝售卖特色手工艺小吃,前来购买的顾客将小推车围起,接过余弟莲递上的白糖烘糕。“只要是‘赶场天’,小半天就能卖上千个。”余弟莲高兴地说道。
在蓝田坝工作了20年的企业职工宋永波,也趁上班前特意来到市集,穿梭在各个摊位间,提前采购年夜饭食材。收获了鲜猪肉、土鸡蛋、玉兰片等食材,宋永波还打算买一副对联和几个灯笼将家里好好地装饰一番。他不禁感叹“食材新鲜、价格便宜,‘赶场天’里最能感受到生活的‘地气’。”
市集里竹编簸箕颇受欢迎
“把背包挂在胸前,不要拥挤!”洪亮而沉稳的声音在热闹喧嚣的市集中响起,蓝田派出所的民警王黔伟与同事身穿制服、身姿挺拔,巡视于市集之间。保持着警惕、目光不断扫视着周围,王黔伟一边走一边说,平日里蓝田派出所就会认真维护市场治安、巡逻管理市场秩序。临近春节,“赶场天”人流量剧增,潜在的安全隐患也随之增加,加强巡逻力度,才能更好地保障群众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
仪式感拉满老场景具备深度与广度
热闹之中,蓝田坝独特的早餐文化和早茶文化也在“赶场天”里展现得淋漓尽致。茶馆里,三三两两的老茶客,要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盖碗茶,或是谈天说地分享着家长里短,又或是听着评书,悠闲地享受着清晨时光。
居民们聚集在茶馆喝早茶
泸州市江阳区台联会会长陈旭,是蓝田坝“赶场天”的忠实爱好者。但凡节假日遇到“赶场天”,陈旭便会来到蓝田坝,走进一家有二三十年历史的老面馆,吃上一碗面、采购一些新鲜蔬菜,在人与人之间热络的交流中,感受老街巷所传承的历史,在早酒、早豆花、早茶间,品味“老场”的生活仪式感。
老面馆里的泸州味道
“老场景,拥有时间的深度、空间的广度。”陈旭说道,“如今,‘修旧如旧’的理念备受推崇,契合了当代人对老事物的向往,蓝田老街可加强引导、宣传,在‘赶场天’举办特色活动,进一步焕发老场景的消费活力。”
逾百年历史的蓝田坝,承载着当地风土人情。泸州市江阳区蓝田街道牛市坎社区党总支书记许小红介绍,“赶场天”时,蓝田坝人流量较平时会增加十倍有余,春节前夕更甚。主城区、纳溪、茜草、黄舣等地的居民都被这里的小吃、竹编、奇石,以及实惠的物价吸引,慕名而来。
“‘赶场天’网格长、社区干部、社区城管、蓝田派出所民警都会在蓝田主街和偏街小巷展开巡查,街道上还安装有监控设备,为维护秩序提供技术支撑。”许小红说,老百姓过年,社区就是过关。春节期间,蓝田坝赶场活动将如期进行,面对大幅度增加的人流量,牛市坎社区将充分发挥网格长和社区干部的作用,安排值班值守,积极开展消防、安全维稳等工作,做好安全检查与安全宣传,保障居民安全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