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联2024年度论文作者张雄。视频采访:澎湃新闻记者倪瑜遥(03:24)
[编者按]
上海社联2024年度论文已出炉。观察和研读最新评选出的10篇年度论文,我们对近一年来上海社科学者的研究方向会有一个概括性认知,既有“全球供应链重构、科技创新机制、全媒体时代、无形经济、信息保护、代际共育”等当下时代关心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有“历史书写、政党与国家、唯物史观、中国美学”等关系中国学术研究的机理问题。
“年度论文”评选活动由上海社联2013年组织发起,至今已连续开展12年。年度论文评选无需作者自行申报,而是依托各学科权威专家、学术期刊主编、资深学术编辑等专业力量,开展多轮遴选评审。
澎湃新闻记者对话上海社联2024年度论文作者,听学者讲述数字时代学术研究的坚守和改变,新文科建设如何创新,以及学者如何研究真问题,回应时代之问。
数字经济与知识经济蓬勃兴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强大新引擎。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愈发密切地参与日常生活。这不仅是经济领域的现象,也是值得研究的经济哲学问题。经济哲学家如何理解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发展?虚拟经济、数字经济的进步会给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带来哪些新解?
在上海社联2024年度论文《无形经济:一个值得深究的经济哲学问题》(发表于《哲学研究》2024年第1期)中,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会长、上海财经大学资深教授张雄指出,无形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经济哲学问题。无形经济是有形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数智化时代”无形经济的兴起为意识能动性带来新解,但这并不意味着哲学唯物论的破产。
澎湃新闻记者2025年1月专访了张雄教授,与他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理解虚拟经济、AIGC等智能技术的发展?如何延展意识能动性?张雄认为,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原理依然是智能化时代经济世界观的根本依据。要坚持“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辩证综合发展”的技术总方针、总路线,一旦离开实体经济的根脉,虚拟经济只能是虚幻的存在。
无形经济的崛起并没有驳倒“物质第一性原理”
澎湃新闻: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平台经济等已成为当下经济活动中很重要的部分。无形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哪些现实问题?
张雄:21世纪数字智能化时代的无形经济崛起,标志着人类心智的提升。经济发展由传统的物质资源拉动,转变为精神和物质资源双向拉动。经济活动离传统的物品经济、实物经济、物质经济愈来愈远,离创意经济、意识经济、视觉经济愈来愈近。显然,大量哲学问题沉浸式嵌入经济领域,催生了经济学与哲学的关联性沉思,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时代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我以为,无形经济的崛起至少带来了经济领域五大变化。
首先,21世纪金融化世界的到来,出现了虚拟财富比实体财富更受重视的现象。虚拟财富往往表现为以金融资产形式存在的财富。比如,股票、债券、房地产投资信托、保险单、以及其它金融衍生品等。实体财富表现为以物理形态存在的财富。如房地产、土地、设备、原材料、库存商品等。人们更看重以金融资产形式存在的虚拟财富的现代经济时空效应。
第二,在企业的各种资产量度类型方面,出现了轻资产和重资产之区别。重资产如土地、机器、车间、厂房等,轻资产则如品牌、创意、知识产权等。市场投资的重点愈来愈重视轻资产的投入,而不是昨日工业革命辉煌象征的重资产投入。
第三,商品溢价愈发明显,靠商品的品牌和科技含量多少来定价已成为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如耐克的品牌符号要比耐克商品的物理属性和成本值钱得多。
第四,非物质化时代的到来。20世纪下半叶,英国《独立报》经济编辑黛安·柯伊尔在《无重量世界》中非常简洁形象地概括了无形经济体的经济学特征:无重量经济,并认为人类将很快进入“靠无形事物过活”的时代。“无重经济学的先驱”英国经济学家丹尼·奎指出,在无重世界里,“比特是唯一的货币,而塑造我们生活的商品(全球金融交易、电脑信息和自动控制领域的商业)实际上并无重量。”可以断言,这是一个“非物质化时代”。
第五,无形经济的发展也存在局限性,可能带来风险。一是经济发展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左右,无形经济的到来,加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性和不可预测性。经济泡沫破裂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相较于有形的资产,无形资产较难评估,极易导致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加剧经济不公和政府腐败。三是人的异化形式更为多样,剥削程度加深,资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宰制日趋严重。
离开实体经济的根脉,虚拟经济只是虚幻存在
澎湃新闻:您选择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回应这些问题,有何重要意义?
张雄:21世纪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叠加发展的时代到来,数字成为人类新的生产要素,它已构成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数字技术和AI来推动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范式,有着高度抽象、高度虚拟、高度精神意向性的特征,被国际学者指认为“无形经济崛起”的新态势。
显然,无形经济不仅是一个经济学范畴,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经济哲学问题。反思人类行为和经济动因方面最根深蒂固的一些观念,关注因观念变化而带来的人类生存境遇和未来发展的命运,甄别无形经济范畴的内涵与外延,梳理人类经济发展史的规律与趋势,赋予无形经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思辨之所好。
无形经济到来,传统有形经济的“物质本体论”被质疑,物质地位和作用受到冷落或弱化。摒弃物性化思维,重视“意识能动性原理”的新解,也是我对无形经济研究的兴趣所在。
澎湃新闻:在无形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于厘清无形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促进经济整体健康发展有何意义?
张雄:无形经济的崛起并没有驳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第一性原理”。哲学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人们对经济性问题回答的站位立场:是单纯经济理性思维,还是融入辩证理性思维?是坚持经济发展“脱实向虚”的技术总方针、总路线,还是坚持“在实体经济基础上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辩证综合发展”的技术总方针、总路线?
这些问题决定了经济的事“理”与经济的事“道”是否两极相通,决定了经济学实证分析方法能否上升为思辨经济学“方法论”,决定了经济领域好奇心和背后问题的甄别,决定了经济生活是否始终坚持物质第一性原理,即能否脚踩大地拥抱自由的问题。
依辩证哲学分析,狭义无形经济是有形经济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对有形经济的高度抽象。“物质经济内在需要”“工具理性”加“人的意识功能”是狭义无形经济构成的核心要件。倘若滑向唯心主义世界观,就会信奉“思中无物”的经济世界观,如经济的虚无性、经济单纯的意志论背书、经济的纯文学叙事等。如此错误的经济世界观,必然导致经济成为无根的浮萍。显然,这不是人类经济活动本身所追求的。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即信奉“思中必有‘物’”的经济世界观。互联网、大数据等工具在当下广泛运用,经济流转形式虽然愈来愈抽象和便捷,但人类的物质生产永远是财富创造的根本动力。虚拟经济虽然具有杠杆率和倍增效应,但一旦离开实体经济的根脉,虚拟经济只能是虚幻的存在。显然,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原理,仍然是我们智能化时代经济世界观的根本依据。用政治经济学话语表达,追求国强民富,没有强大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实体经济的发展,哪来国强民富?
人类经济行为的本质,不是画饼充饥,而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过程。它既是人的生命有机体延续的自然本能所为;更是人类追求自由禀赋在交换领域的定在。经济学的资源优化配置原理,从最终意义上说,不是观念与观念的资源配置,而是物质与物质的资源最佳配置。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性是加大资源流动和精准配置的重要手段,但金融的“寻根”意识必不可少。有了这个“根”,金融运行确保了安全和财富倍增效应真正物质化,才能从根本上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
人工智能更实证和精确,但人更显灵性
澎湃新闻:生成式人工智能是近两年来的一大技术突破。“AI是否有意识”成为热议的话题。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人-机”共同构成的意识功能载体将如何延展意识能动性的概念?
张雄:我们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哲学的意识问题。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们对意识的问题认识,要有历史感和历史化进化趋势的过程。
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感性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哲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意识、意识能动性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学术资源。在哲学界,有布伦塔洛的意象性学说,尤其是意识对对象的关涉、指向、意识与对象综合统一等观点;弗洛伊德的意识、无意识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观念关于心理现象对人的感觉、知识、意向、意识等科学哲学的分析等。在实证科学技术领域,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飞速发展,通过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成为工业时尚。
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和意识,相反,它是人的意识对象化的产物。人工智能能像人那样思考,又有人的意识思考不到的问题。尤其是在精准性、实证性、对象深度把握等方面,我以为,人工智能比人更强。当前轰动世界的ChatGPT机器人的出现,已经证明机器人的神经网络系统已初步具备部分人脑的意识功能。
在人工智能的意识能动性方面,最值得关注的是生成概念。它将17-18世纪的“人是机器”的哲学命题,改变为今天的“机器是人”的生存理念。生成的意识能动性表现为机器会自我启蒙、自我纠错、自我否定、自我认知、自我建构。这种“无中生有”的生成功能的打开,给人类未来发展带来了极大的福音,也同时带来了深刻的忧患。
总体而论,机器人的意识、意识能动性是一个很值得探索的哲学新问题。人工智能显示了意识和意识能动性,它参与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尽管目前是实证分析基础上的意识、意识能动性。机器人的智慧是人类赋予的。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实个人和机器人各有思维优势:在理性方面,机器人更加实证,更加精准;在非理性方面,现实个人的情感要复杂得多,人比机器人更显灵性。
澎湃新闻:“后真相”是社交媒体时代很热的概念。您如何看待和阐述“后真相”?
张雄:第一,从哲学的认识论来看,人类走过了一个从追求真相的时代,今天已发展到追求“后真相时代”。真相时代是追求三个概念:实在性、理性、神性。“后真相”时代是在追求数字化生存时代的幻觉与幻象。数字创造一切,人类却软弱无能。
第二,“后真相”遮蔽了一种历史理性的抽象原理。人类始终走在追求命运打击不到的领域。该领域有三个追问:一是本体论追问,无形经济来自人类的欲望、需要和利益,这是无形经济不可遮蔽的事实。二是认识论追问,自然理性和意志自由决定了人类任何一次科技革命带来的后果和面向未来的发展终极原因,即都是客观规律与自由意志的辩证统一。三是价值论追问,数字化生存将会给人类带来追求历史进步原则,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趋势。
澎湃新闻:您并不同意无形经济会使“真相”“真理”消亡的观点,为什么?
张雄:无形经济的“真相”认识意指什么?一个是未加反思的狭义无形经济阐释。譬如,把狭义无形经济理解为“没有资本的资本主义”。这混淆了从生产关系的特征划分资本主义的客观尺度,它代表了未加反思的经济必然性指认,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判断不相吻合。
另一个是朴素的真实判断。把狭义无形经济解释为“背离原子时代经济特征的无重量经济”形象的描述,概括了事物的某一方面真实特征,但不是最本质的特征。黑格尔指出,熟知未必真知。这些表象的真实,尽管可以直接认知命题,但这种思维方式是独断论的体现。
无形经济其“真理”判断应是什么?我以为,当意识以真相为对象,经过概念的反思并达到与这个对象相一致或契合的时候,就达到了真理判断。因此,精神的认识过程尤为重要。精神就是对追求绝对的现实性即“真相”的提问。如果说,真相是一个本体论层次的概念;那么,真理就是一个认识论层次的概念。当意识以真相为对象,并且与这个对象相一致或契合的时候,就达到了真理。
澎湃新闻:以您的论文《无形经济:一个值得深究的经济哲学问题》为基础,未来在“无形经济与经济哲学”这一领域,学者有哪些可以拓展的研究方向?有哪些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张雄:第一,对德国学者提出的《非物》理论的对话和研究。第二,从无形经济的哲学思考赋能给国内经济学研究的创新。第三,加强数字经济与无形经济崛起深度关系原理研究。第四,无形经济带来的意识能动性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