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农历除夕,央视春晚以其独特的开场视觉秀再次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本次春晚开场,通过打铁花、庆阳剪纸、东明粮画制作技艺等16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演绎,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
其中,东明粮画制作技艺是山东省菏泽市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有1700多年的历史。它利用五谷杂粮、草、菜籽、花种等颗粒的自然形状和颜色,经过染、切、拼粘、排雕等工艺创作而成。
30余种粮食制作蛇年粮画
春节前夕,记者联系到东明粮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韩国瑞,他说今年为了迎接新春,特意设计了含有蛇元素的粮画。
“东明粮画是一种巧妙利用各种五谷杂粮的天然形状和颜色,加之防虫防腐处理技术,精心拼粘而成的民间工艺画。”韩国瑞说,2025年是乙巳蛇年,自己以十二生肖蛇为主题,使用红豆、黑豆、绿豆、青豆、白芸豆、斑马豆、竹节豆、野黑豆、红玉米、黄玉米、花椒籽、青稞、黍子、谷子、黑麦、亚麻籽、蓖麻籽、西瓜籽、南瓜籽、甜瓜籽、黄瓜籽、葵花籽、山楂核等30余种颗粒的颜色和形状,历时两个多月精心设计拼粘而成。
“这幅画画风暖萌,亲切可爱,寓意金蛇报喜,巳巳如意,饱含喜庆美满的家国祝福,充分体现了东明粮画‘聚粮成画,画中有粮,寓意美好,雅俗共赏’的风格特点,深受客户青睐。”韩国瑞说。
27道工序完成一幅作品
据介绍,韩国瑞是东明粮画第八代传承人,师从其外公孔维宽和外婆赵桂芳,从艺20余年来,不断进修学习,熟练掌握了粮画的制作技艺。
“东明粮画制作过程复杂,从原料的收集、整理、挑选,到画面的设计、拼粘、修补,再到最后的防虫、防腐处理和装裱,足足有27道工序。特别是在粮食收集环节,困难重重。”韩国瑞介绍,在创作粮画梅花时,需要特定的红色玉米粒,而这种老品种玉米已少有人种植,为此,他自己研究并进行种植,经过三年悉心耕耘,产量现在已经可以满足创作所需。
“粮画看似简单拼凑组合,实则对创作者的美术素养和艺术造诣要求极高。”韩国瑞说,一幅优秀的粮画需要精心构思、巧妙布局,让每一粒粮食都恰到好处地相互映衬,形成完美和谐的画面,才能触动人心,释放出五谷杂粮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凭借不凡的技艺,韩国瑞的粮画作品屡获大奖,多幅作品被国内外文化机构收藏。他本人也荣获“全国乡村工匠”“齐鲁工匠”“山东好人”“山东省乡村旅游创业之星”等荣誉称号,并多次受邀到国外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让东明粮画这张文化名片享誉世界。
谈及未来,韩国瑞计划打造一个乡村会客厅式的粮画加工和销售点,“我计划打造一个展示东明粮画文化魅力的窗口和平台,吸引周边村民和游客前来参观,感受粮画的独特魅力,从而形成一个集文化传承、艺术创作、产业发展、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乡村发展新格局,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
记者:李焜染校对:王菲编辑:刘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