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羽:骑楼映广州|花地新苗·一张图读懂广州城

羊城派 2025-02-02 18:40:53

广州中学(凤凰校区)

骑楼,不仅是这座城市独有的建筑风景线,更是跨越时代的活生生历史篇章。每一座骑楼,都镌刻着广州往昔的繁华与沧桑,它们静静地伫立在街道两旁,用斑驳的墙面和悠长的走廊,向过往的行人低诉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从昔日的商贸重镇到今日的国际都市,广州骑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每一次蜕变与成长,它们不仅是建筑的艺术,更是广州人共同的文化记忆。让我们一同走近骑楼,聆听它们讲述那些关于广州的传奇故事。

清光绪年间,张之洞首倡骑楼之念,欲以拓宽街道,振兴商业,然其愿未遂。至民国元年,陈炯明下令拆城墙、开马路,骑楼始得正式入律,广州骑楼之史由此开篇。骑楼这个源于古希腊,兴于东南亚的建筑,在广州融中西之韵,展现岭南风姿。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骑楼街蔚然成风,永汉、太平南、惠爱、长堤等地,商贾云集,骑楼之下,行人如织,生活气息浓郁。然世事无常,70年代末,老城改造,骑楼亦历经变迁。虽新骑楼未兴起,然旧骑楼得翻新,风貌犹存。如今,越秀、荔湾、海珠三区,骑楼街道三十余条,见证广州之繁华,承载市民之记忆。

我曾经在完成一次实践作业中采访过一位骑楼居民,她说骑楼还有个名字叫握手楼,因为以前的骑楼都是连在一起的,从自己家中探出去,就能和邻居握个手,街坊们就像一个大家庭,谁家做了好吃的,总会给隔壁老人或者小孩送上一碗,平日里谁家有个难事,大家也总会搭上一把手。有人做生意一时没有空,就叫周围的邻居看看铺子,看看档口,也非常放心。“骑楼在我们心中就是一个大家互帮互助,充满人情味的大家庭”,说到这里,居民满脸笑意。也许街坊们之间和谐融洽的生活也正是他们留在这里的原因。这种情谊上的惦记,像手手相握,温暖着一代又一代的老街人。“握手楼”这一名称对于他们来说,在过往的岁月里,一次次握住的不仅仅是一双双炙热的手,更是越贴越近的感情。这种街坊间的互帮互助也印证了广州热情温暖的市井文化,让充满历史沧桑的骑楼具有了浓浓的人情味,这种精神层面的价值相比于它的历史价值来说,也许更为重要。

与此同时,骑楼还展现出广州开放包容的一面。广州骑楼在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如巴洛克风格的装饰、罗马柱等,还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中式清水砖材料等。它的出现,是广州对外开放、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缩影。

但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历史上流传至今的这类"古董"房屋,面临着大面积拆迁危险。广州也没有视而不见,对骑楼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保护工作,不仅恢复了骑楼的历史风貌,还将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中。例如,广州的永庆坊、北京路步行街等骑楼街区,经过改造和提升,成为集购物、餐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商业街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市民前来游览和消费,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又顺应了时代发展。

如今,我们要让世人看见,文化遗产不只是存在于过去的记忆和博物馆的陈列里,还有很多像骑楼这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如西关大屋、中国传统婚礼、阴阳、五行、八卦……它们都是中国人民的智慧果实与中国历史的信标,值得我们代代相传。骑楼百年底蕴,精神传承不息,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发扬骑楼文化与广州文化,让这一具有历史价值和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也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历史古迹中的人间温情!

注:该文章为初赛优秀作品展示,不等同于决赛获奖。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作者提供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