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的电影市场总是热闹非凡,今年更是有六部大片同台竞技,但最让人意外的是肖战主演的《射雕英雄传之侠之大者》在预售票房一骑绝尘的同时,排片率却一路下滑,这种奇怪的现象背后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预售开启就展现出惊人的号召力,短短40分钟就突破了千万大关,打破了《唐人街探案3》保持的预售记录,而且首日预售票房直接飙升到1.7亿,远远甩开了第二名的《哪吒2》。
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电影的排片率不升反降,从最初的19.5%一路下滑到16.9%,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最终排片可能会降到15%左右。
这种情况在以往的电影市场上很少见到,因为一般来说预售票房好的电影,排片都会随之上调,毕竟这是市场规律。
影院的这种做法让很多人都感到不解,尤其是那些一直用买票来支持偶像的粉丝们,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但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影院对流量电影的一种态度,他们更看重电影的长期票房表现。
预售票房虽然重要,但更多反映的是粉丝的支持力度,而不是电影本身的市场潜力,这一点从该片79%的女性观众比例就可以看出来。
影院需要考虑的是电影上映后的口碑和持续票房,而不是仅仅依靠粉丝集中购票带来的短期数据。
这部电影选择了原著中比较少被改编的襄阳保卫战部分,这个选择其实很有新意,因为以往的射雕改编大多集中在earlier的故事情节上。
徐克导演的这个决定让人眼前一亮,因为这样可以避开观众已经看腻的情节,转而打造一部大气磅礴的战争武侠片。
但是流量明星的加入让这部电影被贴上了另一个标签,很多人开始用眼光来看待它。
这种标签会给电影带来双面影响,一方面可以保证基本票房,另一方面却可能影响到路人观众的观影意愿。
过去的经验告诉我们,流量电影往往会在上映后遭遇口碑危机,比如《上海堡垒》《749局》这样的例子。
而且武侠片本身在内地市场就已经式微,近年来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只有《绣春刀》这样的个例。
这种类型加上流量明星的组合,让影院在排片决策时显得更加谨慎,他们需要平衡各方面的因素。
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也引发了争议,比如打斗场景的慢动作处理,以及女主角的妆容设计都受到了质疑。
粉丝们为了支持偶像,往往会主动选择较差的场次购票,把好的场次留给路人观众。
这种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电影的口碑,让更多路人能够在黄金时段观影。
但是这种行为却被一些影院利用了,他们开始刻意增加垃圾场次的比例,因为知道这些场次也能卖得出去。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粉丝越是愿意牺牲,某些影院就越是变本加厉,最终受伤的还是那些真心支持的观众。
这种现象其实反映了当下粉丝经济的一个困境,粉丝们的付出并不总能换来预期的回报。
影院的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能够获得收益,但从长远来看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市场的良性发展。
对于粉丝来说,他们需要在支持偶像和维护自身权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最终,一部电影的成败还是要靠质量说话,如果《射雕英雄传》能够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排片自然会水到渠成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