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余蔓菲
近日,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大四学生余可多,作为第一作者在材料科学领域国际重要学术期刊《JournalofMaterialsResearchandTechnology》发表了题为《ComparativestudyontheeffectsofNbandVonthenucleationandgrowthofpearliteinhigh-carbonsteelsusingin-situmethod》的高水平论文,相关内容被SCI(科学引文索引)冶金工程一区期刊收录。
珠光体是钢铁材料中的常见组织,其晶粒尺寸和形态直接决定了珠光体钢的性能。论文采用高温共聚焦显微镜直接观察了珠光体的形成过程,并深入对比分析了添加Nb(铌)或V(钒)后,珠光体形核机制、形核率、长大速率等变化规律,对铌钒微合金化高碳钢的工艺发展有指导意义,为进一步提升高碳钢力学性能,并为推动钢轨、桥索钢等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理论参考。
“我能踏上科研道路离不开学院的支持。”余可多回忆说,大二时系里集中组织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了一些入门课程,课程结束后他主动找到授过课的周明星老师,提出想跟随老师一起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想法。在这次大创项目中,他以第二作者在《材料热处理学报》上发表了大学中的第一篇论文。
余可多
项目结束后,余可多继续在周明星老师的课题组做科研,对珠光体形核与长大的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有了前期积累的经验,在新的研究实验中他渐渐开始“独当一面”。他们这次的研究是采用高温共聚焦显微镜将珠光体的形成过程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记录下来,实验数据的前期处理需要在一帧帧的图片上勾勒出每个珠光体的晶界,分析其尺寸变化,整个过程需要一直盯着电脑屏幕,分辨图片之间细小的差别。“非常繁琐而且对眼睛很不友好。”余可多说,“每次的实验数据处理都非常耗时,碎片化的时间效率不高,往往需要多天的时间。通常早上八九点开始准备,一直到晚上十一二点。”
但余可多却常常苦中作乐。“做实验时可以看到每一个珠光体团簇的长大、碰撞。从刚开始寥寥无几,到后面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直到最后铺满整个观察画面,非常有意思!”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直观地观察微观层面的动态变化,不同于课本单一的理论,观感上很新奇,也激发了他继续研究的好奇心。
余可多
“周老师就如同我的长辈一般,给我很大的关怀和指导。”论文写作过程中,余可多白天上课,只能在晚上查找大量文献参考,总是半夜十二点过后才把自己的疑问发给周明星老师,但通常十分钟不到就收到了周老师一连串的语音,有时还转发来一本电子版的书告诉他哪一章可以多读读。“本想着等老师白天再回复的,但他总是很及时地连上了我的思路。”余可多还介绍,周老师每次批阅论文时看得都非常仔细,论文的修改都是手把手逐句修改,特别是理论阐述的部分。
“接下来在准备留学申请,想继续在材料领域深造。”余可多表示,将来会继续参与相关科研,积累宝贵科研经验,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Rongbang Liu
年少有为
用户14xxx56
别自我欣赏吧!学学梁文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