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及逾90万人次,广州白云这一案例获评全国优秀

羊城派 2025-02-05 22:30:57

近日,记者从白云区民政局获悉,该区“云助福”相关经验做法获评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据悉,2024年以来,白云区探索建设“云助福·共助空间”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旨在突破层级、部门、区域为目的,以“政府输血,社会力量活血,群众自我造血”为理念,引导政府救助、慈善救助、社会组织及爱心企业或个人帮扶有序入驻,形成政社联动、多元共治、精准帮扶的立体化、规范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综合救助网络。

据统计,自该平台建设以来,白云区累计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逾90万人次,真正实现政府兜底保基本、社会参与促提升、个体增能利发展,极大提升了困难群众帮扶工作质量。

党建引领“统”起来,构建救助新格局

近年来,白云区将社会救助工作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一同部署推动,探索形成党委和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兜底有力的“1+5”综合救助体系。着力打造社会救助“舒心工程”。

通过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等场地资源,打造镇街综合救助服务平台,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整合到“云助福·共助空间”,打造集政策宣传、救助申请、综合施救、资源链接等功能于一体的社会救助阵地,并形成包含16项救助政策、12类社会帮扶项目、76项社会力量服务项目以及5项就业激励举措组成的“云助福”惠民清单。

党建力量“沉”下去,贴心服务零距离

白云区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前哨作用,以“党建+”为核心,建立区、镇街、村社(居)、社会力量快速响应机制,形成镇街、村社(居)及各社会组织与特殊困难群体及其亲属、邻居的结对联系网络,形成“区—镇街—村社(居)—社会力量”四级联动帮扶机制,通过党员“双报到”活动和“一带一”“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打造“基层党员先锋队+村社+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网格员+爱心企业+爱心个人”8支社会救助党员服务队伍,带领社会力量主动靠前对接特殊困难群体需求、助力解决问题,织密民生兜底保障网。

例如,鹤龙街在和社工、党员志愿者联动中,发现1名事实无人抚养孤儿小陈,他的父母双方都是智力残疾,生活拮据,小陈自己情绪难自控,表达能力弱。在了解情况后,除了提供低保、政府救助、社会扶助外,专门根据小陈的问题匹配了鹤龙街展翅计划项目,链接资源为她提供专业康复指导师介入服务,经过持续介入,小陈的社交能力已有较明显的提升。

此外,鹤龙街社工在一次入户探访中发现彭女士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其与她先生共同育有两个孩子,但不幸的是其丈夫两年前突然诊断出肝癌,一年后其年仅两岁的小女儿也确诊了白血病,让原本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经对彭女士一家的人员情况和医疗情况进行分析,鹤龙街道工作人员上门为其配置了“组合服务包”,通过低保、公租房、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村社1:1帮扶、慈善捐赠、节日慰问等一系列政策,顺利为彭女士一家提供多项社会救助服务。

党社协同“跑”起来,救助帮扶聚合力

白云区充分发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的核心纽带作用,广泛汇聚政府、社会、企业、慈善组织等多元主体力量,积极探索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新范式,共同编织一张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协同救助网络。

2021年起,在镇街及村社党组织的引导下,白云区首创村社经济1:1帮扶机制,设立村社集体经济帮扶补助基金,各村社每年按上一年度集体经济年总收入5%以内计提困难群众补助金,对本村社的低保低边、特困人员等兜底保障困难群众进行补助。足额发放困难补助后,可用于其他集体福利事业。

与此同时,该区充分利用社会慈善力量开展帮扶活动,通过构建“党建+慈善”治理模式,推出“善暖白云”慈善品牌,通过企业、社会捐赠、政府配捐等形式,以慈善项目为支撑,链接认捐慈善金额近2亿元,组织开展45个帮扶项目,点亮超3000个困难群众微心愿,为救助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生活帮扶、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等个性化服务项目。

白云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社会救助创新,聚焦救助政策落实、动态监测帮扶、基层能力提升、社会力量参与等重难点问题,进一步推进党建与社会救助工作深度融合,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主动发现、精准施助、兜底有力”的社会救助新格局,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记者符畅通讯员尤月杨钢涛

图|通讯员提供

0 阅读:2
羊城派

羊城派

广东羊城晚报新闻客户端羊城派内容以及资讯的推送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