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莫让“硅胶制品”变成“作案工具”

□冯海宁

一场直播连线正在进行,两名容貌姣好、身姿婀娜的“女主播”相互问好。可在之后的喊麦环节,两名主播却突然“变了声”——原来这两名主播都是男性。他们相继扬起下巴,拉拽着自己的硅胶连体衣向网友揭秘。多位网友留言感叹,“这也太真了”“一套硅胶,抠脚大汉瞬间变美女”“如果戴上硅胶去违法犯罪,人都找不到,太恐怖了”。这是记者前不久在某平台直播间看到的一幕。(2月6日《法治日报》)

作为一种工业产品,硅胶制品应用广泛。然而,网售的硅胶面具、硅胶指纹等产品,由于可以做到以假乱真,不免让人担忧会被用于违法犯罪活动。之前,诸多影视作品中已经出现不法分子使用硅胶面具作案的情节,虽是虚构但也是警示。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真实案例,如去年7月媒体报道,一男子戴上硅胶人脸面具,伪装成老人模样潜入4户居民家中,共偷盗10多万元财物,次日被上海闵行警方抓获。

即便是网络直播间里利用硅胶制品“大变活人”的戏码,尚不构成犯罪,但也容易对公众形成误导,涉嫌虚假宣传。如果某些人模仿他人面部特征定制硅胶面具,轻则侵犯肖像权,重则容易冒充他人作案嫁祸于人。由此可见,网售硅胶制品特别是提供私人定制服务,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于违法犯罪。这既对他人权益、社会治安构成威胁,也给公安机关破案带来不少麻烦。所以,须从源头遏制硅胶类“作案”。

虽然不少商家的主页简介中都会作出诸如“本产品只用于娱乐、聚会、演出、变装、影视道具、影视表演、收藏等。不得用于其他任何形式的犯罪”等声明,但只是试图撇清自己责任而已,并不能对销售出去的产品用途起到实质约束作用。

因此,对硅胶面具、硅胶指纹等容易被用于违法犯罪的硅胶产品,有必要统一编码,采取实名制销售。这样做,既能起到威慑作用预防硅胶制品用于非法目的,而且也为执法机关高效破案提供了有利条件。另外,这也不影响硅胶制品用于娱乐、美容、康复等正当目的。即与手机号实名制登记、网络注册后台实名制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预防不良目的,但不会影响正常使用。希望早日对硅胶制品销售环节规范管理。

有专家建议,对于此类产品,依风险大小、逼真程度及用途区分监管。高逼真且易误导的应重点监管,娱乐性强、误导风险低的则适当减少限制。这一建议具有可行性,值得采纳。其中,对高逼真硅胶制品采取实名制销售,是值得考虑的选择。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销售环节,都应该采取相应规范措施,最终实现“一个产品一个编码”,若出现在作案现场,都应该可以溯源,谁生产、谁销售、谁购买,都要能查到。

去年,媒体就曾刊发《硅胶一贴变了模样,万元即可私人定制》稿件,引起社会对硅胶人脸面具销售使用乱象的广泛关注。时隔半年,硅胶面具仍在网上随意售卖;不仅是硅胶面具,可以“彻底”改变性别特征的硅胶衣和高仿人手、指纹的硅胶手套也在网络上随意定制售卖。可见,舆论监督并没有促使硅胶制品销售规范化。这需要尽快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定向监管,倒逼硅胶市场由乱到治。

0 阅读:3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