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视频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周阳乐通讯员程亚轩李雅雯
电影《小小的我》中刘春和一角引用了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他说:“苔,哪怕阳光照不到的阴暗处,它也在奋力生长,哪怕它如米粒一般的大小,它也不自暴自弃,不自惭形秽,它凭借着一己之力,活出了不输牡丹的尊严。”
今年寒假,湖南省儿童医院来了一位特殊的“见习康复师”,他叫钟浩彬,今年21岁,曾经也是一名在该院治疗的脑瘫患者。21年间,他用顽强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书写出一份充满力量和奇迹的人生“逆袭”脚本。
(4岁的浩彬)
从患者,到医者
浩彬出生时,因早产、缺氧被诊断为痉挛型四肢瘫(重度脑瘫),身体孱弱。7个月大时,浩彬妈妈带浩彬来到了湖南省儿童医院,开启了漫漫康复路。3岁半时,钟浩彬终于学会了翻身。快5岁了,他才学会利用助行器走路……通过持续的运动训练、智力语言训练,针灸推拿、电疗、水疗等康复技术,浩彬一步步追赶着正常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动作。
“抓下盖在脸上的小手帕,这个动作正常孩子4个月就会,我们却用了足足2个月。当他自己抓下毛巾的那一刻,我们太激动了!”浩彬妈妈回忆。
通过运动训练配合认知行为干预,浩彬的智力发育完全跟上了同龄孩子,得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2024年,浩彬考入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选择了音乐治疗方向。
2月7日,悠扬的旋律从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科音乐治疗室里传出,这是浩彬在中间是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主任护师肖曙光的引导下对患儿进行音乐治疗,一旁的小宝宝们聚精会神地听着。
“寒假期间,他毛遂自荐以见习生的身份重返医院,去帮助更多类似的孩子,我们为他感到骄傲和欣慰。”浩彬妈妈感叹。
变劣势,为优势
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主任、主任医师胡继红,既是浩彬当年的接诊医生,也是他现在的见习导师。
“昨晚上孩子睡得怎么样?今早上吃了什么?”浩彬在胡继红的指导下与脑瘫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听闻过浩彬的故事,患者家属们都对浩彬竖起大拇指。
从医院到租住的房屋,1公里路,浩彬在助行器辅助下走了15分钟,上下班完全自理。上午工作结束后,浩彬写起了自己的“工作日志”,尽管吃力,他仍一笔一画记下所见所感。
“上下班坐电梯时,有时遇到一些小朋友问他们的妈妈,‘这个人到底是医生还是病人啊’。”浩彬坦言,“我从来不会有负面情绪,我都是对着他们笑一笑。”
在他看来,自己甚至是幸运的。“因为我跟患者有过同样的经历,我就能更好地知道他们的需求是什么,这是我的优势。”浩彬表示,希望能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医师”的身份,用自己的故事和专业知识影响和鼓舞到身边这些小患者。
“这个孩子乐观、坚强、独立!希望全社会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脑瘫青少年、给他们机会。”胡继红表示,即便重度脑瘫,只要坚持规范治疗,超九成患者可实现生活自理,家长们既不要“过分紧张”,也不要“完全放弃”。
“这个疾病,要跟我相伴一生,我要做的就是更好地接纳它,使它更好地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浩彬说,“如果把这个病具象出来的话,我相信它也会是我很好的一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