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按照“提得准、议得透、办得实”工作导向,青岛市政协提案工作办公室联合信网传媒推出“优秀提案背后的故事”系列策划,以文字和图片记录优秀提案背后的精彩故事。典型引路,倡导广大政协委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关注民生聚焦发展,提出更多地精品提案,让资政建言成果真正转化成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务实举措,助推青岛经济社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时代浪潮下,民营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外向型发展进程备受关注。青岛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外向型民营企业更是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但在发展过程中,难题也逐渐凸显。
在青岛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青岛市工商联聚焦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难题,提出一系列针对性举措,助力青岛外向型民营企业突破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青岛外向型民企发展“受阻”
“尽管青岛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其发展仍存在诸多挑战。”青岛市工商联调研发现,在企业规模与结构层面,青岛的大型外向型民营龙头企业数量稀缺,中小微企业占据主导,导致行业影响力与资源整合能力受限。
其次,从贸易结构来看,青岛进出口贸易一般贸易占比63.6%。在产业层次上,第二产业也比重过高,新经济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偏低。海洋经济作为青岛的特色优势领域,在民营企业中却未得到充分挖掘。青岛涉海民营企业不仅数量少,且大多集中在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错失海洋经济发展的诸多机遇。
此外,青岛市工商联调研发现,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多数青岛外向型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面临企业风险把控能力较弱的难题。
工商联为外向型民企发展提案“开方”
当下,各地都在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努力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针对这些问题,青岛市工商联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整合资源方面,青岛市工商联建议制定外向型民营品牌企业培育计划,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协同,推动中小企业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在创新与数字化转型方面,青岛市工商联建议优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鼓励开放式创新,搭建数字化转型平台,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有效承接国际科技成果转移的主体。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在服务体系优化上,青岛市工商联建议制定民企海外发展扶持专项计划,成立海外运营风控专家组,培育海外典型项目,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提供全方位服务。制度与政策保障方面,优化制度环境,打造民企外向型发展综合服务数字化平台,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发挥遍布全球的青岛工商中心和相关办事处作用,帮助民企拓展国际市场。
青岛市多举措助力中小企业发展
青岛市工商联紧密围绕青岛外向型民营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破解发展困境提供了系统思路。如今,青岛市在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方面成果显著,多措并举激发市场活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青岛市立足主阵地,完善“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赛道。目前,青岛市创新型中小企业达1906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83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190家。
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升级,青岛市推进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举办“5+N”活动助力企业精准把脉。同时推动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优化技改扶持政策,以“真金白银”助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融通创新发展上,青岛围绕24条重点产业链开展“卡位入链”对接活动,2023年举办3场专精特新“卡位入链”对接会和4场次供需对接会,发布融链固链需求100余项。组织“千校万企”协同创新伙伴行动,开展15场次技术对接活动,促成300余家次企业和200余名专家精准对接。
此外,青岛市制定了国际化经营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优势产业领军企业全球布局;加强海外企业安全管理,强化审查与合规培训;发挥市外经协会平台作用,开展政策培训与项目对接,储备高层次人才。
下一步,青岛将加大政策集成供给,鼓励外向型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常态化开展对接活动,强化产学研融合,优化服务企业能效,助力企业拓市场、稳订单,持续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文/顾青青
[page]附件:关于推动外向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我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营企业外向型发展联动推进,取得了良好成效。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外向型民营龙头企业少。虽有青建集团、赛轮集团、新华锦等知名企业,但主体仍是中小微企业。从贸易方式上看,全市进出口贸易一般贸易占比63.6%。2023年我市民营企业百强数据显示,百强中仅有27家开展海外业务,不到总数的1/3。二是外向型民营企业产业层次低。从产业布局来看,民企百强中以第二产业为主,占比达到了67%,新经济产业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仅有4家,不超过10%。
三是外向型民营企业海洋特色不足。问卷调查显示,样本企业中涉及海洋产业的仅占21.21%,涉海企业大多从事海洋渔业等传统产业。四是外向型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除个别龙头企业,大多民企资源支持创新有限,问卷调查显示,样本企业中75%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未达到3%。五是外向型民营企业风险把控能力较弱。面对复杂的海外环境经验不足,问卷调查显示,样本企业中62.10%的企业表示不熟悉当地市场和投资营商环境、法律政策,43.55%的企业担心海外政治和安全环境风险,42.74%的企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境外合作伙伴。
[page]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积极整合资源,做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制定外向型民营品牌企业培育计划,针对赛轮、新华锦等龙头企业制定创新升级和品牌建设政策体系。二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专精特新”发展目标。三是加强产业协同。通过资本联合、产业协同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重大投资、成果转化和资产整合,引导中小企业融入龙头企业供应链,如可以由产业部门牵头,通过定牌生产等方式,促进赛轮轮胎、泰凯英轮胎等大型公司与橡胶行业的优质民营企业合作共赢。
二、找准高质量发展脉搏,助推外向型民企做好创新和数字化转型工作。一是优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大研发投入,以技术优势抢占海外市场。着力构建以大院大所为引领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完善。二是引导企业开放式创新,培育壮大一批创新能力强、有效承接国际科技成果转移的主体。三是在数字换转型方面,搭建企业数字化转型“云平台”,实施“绿色数字技改”专项行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同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
三、优化服务体系,提振企业信心和国际业务拓展能力。一是制定民企海外发展扶持专项计划,针对海外拓展业务诉求,做好市场调研和信息咨询服务。二是联合知名企业、高校成立海外运营风控专家组,帮助民企做好海外投资风险管理。借助“一带一路”倡议、RCEP,选择合适的海外经贸合作区,培育类似新华锦、赛轮等知名民企的海外典型项目,以典型成功项目引导民企关注海外贸易和投资机会。三是积极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法律、财务、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
四、强化制度与政策保障,打造有利于外向型民企发展的生态环境。一是优化制度环境,统筹完善财税、金融、外汇、保险、人才等政策,简化申报流程,提升制度政策便利性。二是打造民企外向型发展综合服务数字化平台。平台连接专家组,系统提供“外向经济+出口信用保险+贸易融资+法律援助+系列服务”的全流程咨询服务。三是实施差别化扶持政策,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尤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高端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四是发挥遍布全球的青岛工商中心和相关办事处作用,作为民营企业外向型发展的桥头堡。强化与我国驻外使馆和其他派驻人员联系,帮助民企克服信息障碍,为广大民企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