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赋能基层医路行——《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全国巡讲项目”正式启动。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上升,由2013年的10.9%增加到2018至2019年的12.4%。时隔4年,最新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于去年12月31日发布,并突破性地涵盖“全病种、全人群”,在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首次增加“1型糖尿病”及“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章节,助力糖尿病防治水平整体提升。作为基层医疗内分泌科医生的“工具书”,新版《指南》有哪些要点?记者采访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共同主任朱大龙教授。
疾病现状——
约每10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
根据最新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仍在不断上升,根据WHO2011年标准诊断,糖尿病患病率自2013年的10.9%,增加到2018~2019年的12.4%。各民族之间有较大差异,各地区之间也存在差异。糖尿病的知晓率(36.7%)、治疗率(32.9%)以及控制率(50.1%)均较前有所改善,但仍处于低水平。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基层糖尿病防治管理办公室共同主任朱大龙教授表示,随着国内外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诊疗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问世,相关临床研究证据持续丰富。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新版指南突破性地涵盖‘全病种、全人群’,在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首次增加‘1型糖尿病’及‘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章节。”朱大龙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列全球第一,约每10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其防控工作关系到每一位百姓的家庭幸福、国家的整体健康水平。新版指南,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最新的指导参考,帮助基层医生用好、用活‘工具书’,也是对《健康中国行动——糖尿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的积极响应。”
要点一:重视糖尿病前期筛查及诊断
糖尿病前期建议每年复查1次
朱大龙教授介绍,糖尿病的诊断与2020年基本保持一致,随机血糖、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是筛查和诊断的主要依据。对无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不明原因体重下降)的,患者需改日复查。
按病因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4种类型。2024版《指南》新增了糖尿病分型诊断流程。
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有助于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筛查结果正常者,建议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建议每年复查1次。糖尿病前期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要点二:早期良好控糖是关键
除了血糖,还要血压、血脂、体重联合达标
在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治疗路径章节,《指南》更新强调重视个体化治疗,血糖管理仍是基本策略,并特别指出“早期良好的血糖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早期联合是实现早期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A)”。A级推荐,即充分证据的强推荐。
朱大龙教授解读:“新确诊患者应尽早实现血糖达标,即糖化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