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30万年的贵州丨黎平缠线绣盛装:侗族文化的绚丽载体

黔境定格社会开新——清代贵州

清代是贵州历史上剧烈变革的时期。政治上,调整了贵州省域,开展“改土归流”,设置“新疆六厅”。经济上,引入新品,疏浚商道,近现代工业萌芽,贵州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上,多族共融,人文蔚起,英才辈出。

改土归流、开辟“新疆”等举措强化了中央集权,打破了贵州局部地区封闭的状况,促进了各民族的友好往来、共同发展的景象,绚烂的少数民族服饰也大多延续着当时的样式,成为今日多彩贵州的靓丽色彩。

侗族由于历史发展和居住地域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亚支系,产生了不同的服饰。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黔东南侗族服饰男、女、老、幼便装及盛装有近100余种,仅不同类型的侗族女盛装就有近40余种。

榕江的“七十二寨”服饰、黎平的“四十八寨”服饰,色彩艳丽、刺绣图案精美、工艺精巧,久负盛名,堪称侗族服饰艺术的典型代表。

图为黎平侗族缠线绣盛装,该服饰上衣有两件,内层为长袖交领左衽长袍,衣长及腰,袖口宽大,短至手肘。衣外披云肩,云肩以领口为中心,展开呈圆环状,边缘点缀红、黄、蓝、绿、紫等色的穗饰和银铃铛。

下身着裙,裙外围长方形围腰,围腰外系缠线绣飘带裙。服装端庄,鲜艳精美。

侗族刺绣是一种用引针穿刺,将各种彩色丝线或棉线附着在织物表面之上,构成各种图案纹样的工艺技法,是中国少数民族刺绣中的重要分支。侗族喜爱象征日月的圆形图案,常以花鸟、蝴蝶、鱼纹装点,寓意子孙安康、美满富余。

制图:王珺璐

0 阅读:0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