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春节|时光中的春节

齐鲁晚报 2025-02-09 23:22:14

提起春节,儿时春节的回忆涌上心头,那时村里的节日气氛浓厚,有独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乐趣。现在谈论起了,都说那时候过年有年味,我想主要源于春节前夕各项准备工作,有满满的仪式感。

当时第一等大事就是赶年集,我们村作为周边村落最大的一个,有着“二、七”之日的大集。腊月二十二赶年集当日,熙熙攘攘,人潮涌动,摩肩接踵,摊位像鱼鳞一样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直延伸到视线的尽头。各类干货坚果堆成了小山,瓜果蔬菜样样齐全,卖肉杀鸡摊位前排起长队,春联灯笼摊位上人们仔细挑选;我们小孩儿围在炮仗摊位前,祈求大人给我们精心挑选的炮仗付款。摊主们扯着嗓子吆喝,声音此起彼伏,招揽着过往的顾客;大人们穿梭其中,脸上洋溢着笑容,手里大包小包,仿佛把一整年的期待都装进了袋子里。

春节前的家里,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各项工作安排得妥妥当当。腊月二十三既是小年,又到了家家户户扫尘的日子,小年这天我们家会起个大早,全家总动员,擦窗户、抹家具、扫角落;父亲用个大包袱把床、桌子等物件遮起来,然后开始清扫屋檩、墙壁的灰尘,尘埃在阳光的映照下飞舞,似是旧年的烦恼被一一驱散;母亲则会在厨房忙碌,清洗着锅碗瓢盆,那些沾满油污的器具在她手中变得锃亮,随后再煮上一锅水饺,庆祝小年。我们小孩子也不甘示弱,跑前跑后,端水递布,帮着把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一番劳作后,屋子窗明几净,焕然一新,满是新春的蓬勃朝气。

等到腊月二十六,我们家则开始蒸馒头蒸年糕,准备过年的各种面食;至今也想不明白当时出于什么原因,每年都会蒸上好几锅馒头,整个正月都消灭不了;腊月二十七二十八,村里开始弥漫着炸年货的香气,当时花样也没有现在这么多,基本就是炸带鱼、藕盒等;我最喜欢在此时“献殷勤”,再让我爹娘给我炸上一根热乎乎的大火腿,也算是我在边上帮忙的奖励。

除夕当日,按照我们老家的习俗,家里点香烧纸,挂上“轴子”,摆上各种贡品,把祖先请回家里来;然后贴春联便正式拉开序幕,熬好的浆糊散发着面粉的香气,父亲搬来梯子,小心翼翼地爬上爬下,将春联抚平、压实,确保每一个边角都粘贴牢固。忙活了一天,年夜饭的筹备紧锣密鼓,厨房里热气腾腾,烟火升腾,恰似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演奏。一道道佳肴陆续上桌,虽谈不上精致,但是足以满足那年月缺少油水的肚子。全家人吃着年夜饭,守在电视机旁,对赵本山的小品翘首以待,欢声笑语,乐在其中。

大年初一当日,年味浓郁程度到达顶峰。我会跟着父亲、族叔及众兄弟,在村里挨家挨户磕头拜年,每次都收获颇丰,口袋里的糖果塞得满满,手里的压岁钱回家数不完。随后的日子就是走亲戚,直到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味才逐渐淡去。记忆中的春节,总有一些画面永不褪色,这便是我儿时值得回味的春节。

后来,因外出求学的缘故,我阔别了生活了10多年的故乡。因老家的房子是黄河岸边房台上80年代盖的土坯房,外出求学多年,年久失修,难以居住。春节当日,匆匆来,拜完年后匆匆地回,亲人聚少离多,过年的那种仪式感也逐渐消失,年味也愈发淡了起来。

恰逢此时,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了曙光。十八大以来,东营市决定实施黄河南展区村庄搬迁改造工程,规划建设11个新型农村社区,为我们打造了更加美好的新家园。村民从原先黄河大堤狭窄的房台上搬到了镇上新建的楼房里,沿黄房台村群众彻底告别了低矮的土坯房,住进新楼房里,干净敞亮又温暖。过年大家都回来了,又回到最初的模样。

住进楼房的第一个春节,我们村村委带领大家在社区中心广场上搞起了新年团拜,打破以往过年的旧习俗,大家集聚在一起,相互拜年相互问好。随后村里自发组织的锣鼓队、秧歌队、舞龙队开始表演;锣鼓队村民甩开膀子擂鼓,铿锵的鼓点,配合着鞭炮齐鸣,为新春开篇;秧歌队的大爷大娘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奋斗姿态,扭出新时代的精气神,扭出搬进新楼房的喜悦;舞龙队的舞者们身手矫健,默契配合,手中长棍舞动,巨龙便活灵活现起来。热闹完,返回家中,儿女绕膝,父母年轻,老人健在,不一样的场景,一样的温馨欢乐。

时代变迁,春节的形式在变,不变的是其内核;它是游子归乡的脚步,是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是长辈递来红包的慈爱,是邻里互道祝福的热络。春节,是历史的馈赠,是人类的纽带,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文化基因代代延续,岁岁年年,永不停息。新时代,新生活,紧随党和国家的步伐,每年的春节都值得我们期待。(大众新闻记者孙乐佳通讯员刘奇奇)

0 阅读:0
齐鲁晚报

齐鲁晚报

山东省影响力最大的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