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动画电影博主:哪吒2里出现了金箍棒,期待连接西游宇宙

九派新闻 2025-02-10 11:41:07

文|@大狸(资深动画电影博主)

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小孩哥”哪吒,凭啥成为百亿票房男主》讨论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当地时间2025年2月8日,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闹海》(NeZha2)洛杉矶首映礼在美国好莱坞中国剧院举行。

图源:视觉中国

中国动画电影的大环境在变好

哪吒票房登顶中国影史冠军,原因有三:

一是天时。中国动画电影经历了很长的沉寂,20世纪《宝莲灯》应该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最后的荣光。2008年梦工厂的《功夫熊猫》上映,国内很多人看完之后瞠目结舌,原来美国人可以把中国元素的动画做这么好、这么惊艳。应该是打击了很多从业者。经过十几年的沉积,2015年《大圣归来》上映形成自来水效应,把中国动画这个概念又重新提到了大众眼前。这是一个可以称作里程碑的事情,饺子导演自己也提到,《大圣归来》对他的影响是有多么大,投资者看到后,也会把动画作为比较重要的方向投入。

这样诞生了各种各样的动画,大环境在变好。

二是地利,《哪吒2》背后有80多家幕后公司来协助制作,技术的提升确实也是必然的要素。

三是人和,饺子导演精益求精,对作品死磕。片中有一个彩蛋,就是《打,打个大西瓜》,这是饺子导演自己在家待业三年,死磕出来的作品,作品之后在德国柏林获奖,并接连获了30多个奖项,也引起了光线的关注,然后让他牵头开始做哪吒。

《哪吒2》要在海外上映,我觉得在海外的票房会比《哪吒1》好一点,原因就是,华人华侨会一窝蜂地去电影院。但从本身的故事来说,它需要你去熟悉这套文化系统才能够去代入人物角色,然后理解它们,如果说没看过《哪吒1》直接去看《哪吒2》,对外国人来说可能很难去理解,从这点上来讲,对票房是不利的。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去年的《黑神话:悟空》在国外海外引起了广泛关注,所以我并不觉得中国的故事,一定不能够在海外爆火。这是一个伪命题,核心在于以中国人的视角讲好了故事,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哪吒2》北美票房可能会增加一点,但可能确实也是不会特别多。

《哪吒2》是不折不扣的动画电影,面向全年龄层。其实国产动画历来擅长做老少皆宜、合家欢的风格,反倒成人向是薄弱点。

国外很多动画电影不只是给孩子看,比如《阿吉拉》,《攻壳机动队》,都是偏向超人的动画电影。国内的《熊出没》IP,和喜羊羊灰太狼一样,一开始创造出来就是给孩子看,但也可以看到,《熊出没》随着每年稳定发行一部,融入的元素越来越多,包括一些科幻、多元宇宙、机甲等,把电影元素变得更加多元化,就是为了让大人陪孩子去看的时候不枯燥。我认为它也是往成人向去卖。

国内的追光工作室所做的白蛇系列也是一开始定位偏成人,包括一些情爱的直接展现,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是故事没有讲得太好,后面又出了一个老少皆宜的《长安三万里》,立马引起了票房大爆,所以大家还是更多会把动画定义主体为孩子、儿童,成人是附属定位。但我觉得国产动画电影未来,更多会在80后、90后这一代人长大之后(他们受过美日动画熏陶),经历一个成人向的发展。

申公豹身上浓缩了普通人的一生

《哪吒2》的众多角色中,申公豹很重要。在小说中,它是一个睚眦必报、心胸狭窄的角色。历来封神演义改编的影视作品,申公豹基本都是以一个反派形象出现的。彩条屋出的《姜子牙》,申公豹是一个正面角色,《哪吒2》里的申公豹更复杂,它融合了一些现代人的特点,它是一个小村镇里的"妖族",拼命练功、学习,考到大城市,受到上级压迫,自己拼命争取到一些仙丹,攒了六颗给弟弟,像极了小镇做题家。

《中国奇谭》里的《小妖怪的夏天》,也引起了很广泛的关注,因为里面的小猪妖引起了广大打工人的共情。大家都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普普通通地上学,普普通通地工作,普普通通地组建家庭,过完这一生。饺子导演把普通人的一生浓缩在申公豹身上,让它变得丰满、立体。

申公豹被刻画得颇有智谋,大家一开始认为申公豹是受到无量仙翁的蛊惑,认为是哪吒杀了他的父亲和他的弟弟,到结局大家才知道,申公豹早已识破了诡计,它还能够说出一些哲理,比如"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更加丰富了它的性格。

大家都见识到了《哪吒2》的特效,确实很好。据我所知,当时饺子导演选的是一些国外的团队做,结果他们用了一个三流团队来支持,项目做了一半,发现效果远不如预期,推翻了重做。这时候饺子导演找到了国内的顶尖人才,贡献了最顶尖的技术。比如土拨鼠是华强团队(熊出没团队)做的,也用上了《深海》团队的粒子技术,这才有了仙妖大战像鸟群一样碰撞,像流体一样的运动。

这种合力,历史上也发生过,宝莲灯就是如此。

众多制作团队一起参与,也是有收益的,比如可以通过产品来提升技术水平,形成良性循环,不仅仅是账面上的资金数据,更多的是在行业上。

另外还很值得注意的是,海底妖族形象,它是纯粹的中式妖兽,参考了中国早期的山怪,融合了东方元素。像西方的妖怪,它的牙很多时候都是尖的,东方妖怪的牙很多是弯的,带个钩。

这些妖兽在海底被关上千年,属于远古战将,比如鲨鱼将领、章鱼将领,虾兵蟹将等等身上都会有一些战甲,有的地方出现了破损,细节方方面面照顾到了。

我还注意到,设计团队会将蛇、鱼的动作和习性,像八爪鱼、鱿鱼等等融入到角色中。这是很有创造力的思路。比如,西海龙王姑姑的龙形运转就是考虑了蛇的运动轨迹。

有人说反派龙王的形象不一样,我倒觉得这是比较常见的组合,一个很强的女性(西海龙王姑姑),一个敏捷而又阴险狡诈的刺客(北海龙王),一个力量型但脑袋笨笨的战士(南海龙王),三种角色共同分担了反派角色的定位。

哪吒2里出现了金箍棒,可以连接西游宇宙

上世纪70年代,《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引起轰动,过了几十年之后,还是哪吒(哪吒系列)、大圣(大圣归来)爆火,同一个IP。

这是根植到中国观众里的神话文化基因,天然会有亲近熟悉感,不需要任何学习就可以快速代入。国外的日本动画更多来自漫画,漫画是其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美国更多的是一些赛博朋克之类的题材作品。

哪吒已经延伸出了一些周边,比如手镯、敖光的手办等等,引发追逐。只要片子本身做的够硬,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在观影之后把自己内心的热情找一个渠道宣泄出来,这是一种无法言语的震撼,就像我2007年在电影院里第一次看到变形金刚,出门后看到路上的汽车,就觉得它立马就要变形一样。

《哪吒1》做了年5年,《哪吒2》又用了5年,部分原因是特效外包给了国外团队,效果不佳后又推翻重做,耽搁了一些时间。整个动画电影制作周期重新做是比较长的,因为人物的建模要从零开始,当然如果说要做续篇,相对来说是会快一些,数字资产可以复用,《哪吒3》就可以复用《哪吒2》,要看到它,应该不用间隔这么长时间。

公众期待封神宇宙。国内封神宇宙制作有两大阵营,一个是光线系的,一个是追光系的,追光很早就在做,一开始也是以哪吒作为切入点,后面又接连出了杨戬。一开始摊子铺得太大,每一部没有把故事讲得特别完美,最终票房成绩不理想,像光线系一开始没有这个规划和布局,三个动画作品分别是放到三个公司做,大圣归来是十月文化,彩条屋做了姜子牙,可可豆做了哪吒,一开始没有人作为一个体系考虑,我们会看到有两个申公豹。

我觉得它也不是一个不可解决的问题,如果说光线真的想因为哪吒系列的爆火,想做一个封神宇宙联动西游宇宙的体系,也是不错的思路。我们可以看到,《哪吒2》里已经有金箍棒出现了——东海龙王身上缠的定海神针,一出来,很多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它是金箍棒。

1 阅读:253
九派新闻

九派新闻

提供最有价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