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月10日讯(全媒体记者岳霞通讯员陈梅)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遇,会迸发出怎样的育人火花?今日开学第一课,长塘里阳光小学以“哪吒闹海”的创意灵感为引,通过“体育+非遗”“心理+非遗”的创新实践,将开学打造成多维立体的文化育人场域,开启学科教育与非遗传承同频共振的教育新范式。
开学报到日,毽球、陀螺、蹴鞠等变身成“现代哪吒”的闯关法宝。学生们脚踢翻飞彩毽,手转急速陀螺,将传统游艺与电影《哪吒》中的风火轮意象巧妙融合。醒狮队伍伴着鼓点穿梭于操场,非遗传承人现场指导,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的碰撞中,近千名学子亲身体验到传统运动魅力。“原来风火轮可以这样玩!”五年级学生刘小俊完成铁环竞速后兴奋不已,非遗以青春化的表达,与“10年后”在生机勃勃的春天里有了更美好的相遇。
今日学科开学第一课,以“学科遇上非遗”为主题,老师们将非遗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语文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蛇年logo欣赏”、“蛇之成语积累”、“生肖干支知识竞赛”、“蛇年春联评鉴”等活动,对相关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让文字不再是冷冰冰的符号,而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鲜活载体;数学学科借春晚李子柒糖画、剪纸、《哪吒》角色等引导学生以数学眼光观察非遗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掌握图形运动规律,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而生动。
英语课上,老师和孩子们用英语讲述着中国非遗的传奇,让世界听见中国声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音乐课堂以传统乐器、地方戏曲等为载体,生动展现非遗的多元魅力。其独特之处在于,不仅深入介绍非遗,在回顾春晚节目时还巧妙融入互动环节,如模仿演奏、学唱戏曲、更设有有奖竞答,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感受音乐与非遗的深厚内涵。
美术学科设置多样课堂活动,如“非遗猜猜猜”、哪吒角色设计等,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与美术创作的兴趣。科学学科根据不同年级孩子们的学情特点,从《秧BOT》等精彩节目中引导孩子们理解光的反射、折射、全息投影、裸眼3D等知识。信息与科技学科通过视频展示与讲解,学生们了解到秧Bot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的突破性应用,感受到科技对文化艺术的深远影响。非遗也能成为心理疗愈的桥梁,课堂上,孩子们在捏面人感受专注的平静,学剪纸中体会耐心与细致,传统民谣里传递温暖与共鸣。
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长塘里阳光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王艳萍介绍,从操场到课堂,从指尖到心田,学校通过“学科+非遗”的创造性转化,编织着传统文化育人的经纬线,不仅让文化传承有了现代科技的注脚,也让学科教学拥有了文化根脉,践行“以文化人,以美育人”育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