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机构看多中国资产,个中的“乌鸦嘴”不可不防。
近期,多家外资机构开始唱多中国资产。像高盛、德意志银行、美国银行、贝莱德等多家外资机构均榜上有名,这些机构纷纷表达了对于中国资产以及A股市场的看好态度。对于外资机构唱多中国资产,投资者其实并不陌生。个人以为,外资机构看多中国资产,个中的“乌鸦嘴”不可不防。
就像国内券商研究机构每年都会对市场进行评判一样,外资机构发表对于中国资产及A股市场看多或看空的言论,其实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过,鉴于外资机构的市场影响力,以及频频对于A股市场的评判与市场真实走势相背离的现象,对其此次看好中国资产及A股市场保持一份谨慎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整体而言,外资机构看多中国资产及A股市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发表看多性言论。比如高盛公司发布研报预计,在中性预期下,MSCI中国指数2025年有望出现14%的涨幅;在乐观预期下,该指数涨幅有望达到28%。其他外资机构如德意志银行、美国银行、贝莱德等均发表了乐观的看法。
其二,多只中国ETF规模上升或价格出现上涨。比如阿里巴巴2倍做多ETF(BABX)资产规模创历史新高;3倍做多富时中国ETF-Direxion(YINN)的资产规模接近2024年10月底20.16亿美元的最高水平;中国海外互联网ETF-KraneShares(KWEB)已连续四周获得资金净流入。这些显然都是非常积极的信号,也为外资机构看多中国资产提供了依据。
其三,外资机构密集调研加仓相关股票。春节期间DeepSeek爆火,相关概念股也受到外资机构的青睐。比如金山云作为DeepSeek概念股,获摩根大通加仓。此外,多家科技类股票,也获得外资机构的密集调研。
外资机构看多A股市场,市场就会上涨吗?答案是并不一定。像美国高盛等外资巨头,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在港上市,背后的主承销商和保荐机构就不乏这些外资巨头的身影。但即使如此,其看多中国资产与A股市场,也不意味着就会出现上涨。
近些年来沪深A股持续低迷,即使是自2023年8月份以来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的利好消息,市场仍然没有较好的表现。期间,也有某些外资机构发表了看多A股市场的观点,而事实大家都看到了,市场并没有太大的反应。毕竟,就连利好政策频出都不能撼动A股市场,外资巨头的言论,又算得了什么?
实际上,外资巨头发表言论,个中或不无为自身利益考量的意图。比如多年前,工行、建行等股改,在外资没有入股的背景下,多家外资纷纷唱空工行、建行。而其成功入股后,又开始变脸唱多。更“离奇”的是,在外资准备套现前,外资巨头又大张旗鼓地唱多,最终也完成了清仓式减持。外资从入股到套现,获利非常丰厚,当初股改时大肆唱空的目的,也就昭然若揭了。
近一年多来,政策对于资本市场的支持力度在持续加大,这对市场所产生的正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沪深市场多年来一直在你们徘徊,个人以为有几个方面的因素。比如新股发行数量太多,以及大小非减持让市场不堪重负。无论是新股IPO,还是大小非减持,都需要巨量资金去承接。但一个缺乏财富效应的市场,是无法吸引更多资金加盟的,这也是市场持续多年低迷的一大原因。
再如,市场违规成本较低,严惩严重不到位。虽然新版证券法大幅提高了违规成本,但显然还远远不够。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为例。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已成资本市场的一大“常态”,但对于财务造假这一大公害,监管部门目前的处罚仍然较轻。按照现有的《股票上市规则》,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不达到一定的“高度”,是不可能被强制退市的。如此,也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频发,既损害资本市场的公信力,也严重打击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所谓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理性投资等投资理念也就不可能成为主流,也不可能吸引更多的中长期资金入市,市场走好又谈何容易?外资巨头看多A股市场,当然也只能是其“看多”而已,根本翻不起什么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