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灯笼高悬,古韵悠长。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在2025年春节期间开展了一系列“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为游客铺展开一幅跨越古今的文化长卷。从1月1日至2月4日,馆内累计接待游客超12万人次。博物馆通过沉浸式话剧、非遗体验与线上互动等多种形式,打造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小年不打烊奏响新春序曲
小年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在这天创新开启24小时模式,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夜间文化体验。
1月22日晚,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与南京市话剧团联合推出的沉浸式话剧《范进中举》在博物馆内首演,四位青年演员通过多角色转换重构科举人生百态,用艺术语言带领观众体验古代科举的酸甜苦辣。演出以全新视角解读范进中举这一经典故事,将戏剧的魅力与博物馆的历史底蕴巧妙结合,观众既能感受故事的深意,也能体会到坚持的力量。初一至初五,该剧累计上演20场,深受游客喜爱,到南京旅游的张先生表示:“这样的演出让我真切感受到互动体验的魅力,希望博物馆多举办类似活动,为大家带来更多惊喜。”
活动期间,博物馆还联合南京市楹联家协会和江苏省博古画研究院,举办了“瑞蛇迎春墨香凝福——博物馆里的年味”蛇年新春系列书画活动,通过写福字、写春联等活动,公众在博物馆中感受传统春节习俗,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此外,“小年汤圆墙”打卡赠礼品活动也为观展增添了趣味。
春节双展献上文化贺岁礼
1月22日,“文脉永续走向复兴——阿拉善岩画拓片题跋展”开幕式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举办。同期还举办了博物馆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分享会。展览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阿拉善岩画的美学价值,以拓片为媒介,通过古今对话的创作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古今一脉的精神链接,推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融合与创新。
1月24日,“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在博物馆负四层公共空间开幕。2025年是乙巳蛇年,也是生肖文化大联展的第12个年头。中国文物报社、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以及生肖文化传播联盟的数十家文博机构,精选数百帧灵蛇题材的文物艺术品映像,在春节期间向公众展出。展览从生肖文化、自然、历史、民俗等维度,全面展现蛇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内涵。展厅内,柔和的灯光与古朴的色彩相得益彰,营造出神秘与祥瑞的文化空间。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吴怡介绍说:“这是我们首次在馆内负四层公共空间展出,将展览巧妙地融入博物馆建筑空间,增添了浓厚的春节氛围,期待为观众呈现独特的文化体验。”
非遗课堂焕新传统年俗
在首个“非遗主题春节”背景下,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安排了丰富多样的活动。非遗老师开设了“迎新纳福,金蛇献瑞”非遗剪纸课程,带领学生巧手迎新年;南京市非遗传承人高志红老师教授“双钱吉祥如意结”中国结课程;面塑传人钱翠芳的“福蛇迎春”课程最受亲子家庭青睐,孩子们捏出的彩蛇或盘绕笔架,或口衔“金榜”。与此同时,在龙门广场举办了“瑞彩绘春福满蛇年”新春绘长卷活动,孩子们与家人共同描绘对新年的美好憧憬。节日期间,馆内还安排了两位“士子”以诗歌演绎的方式生动呈现士子之行,并与观众进行春节民俗答题活动。热闹非凡的舞狮表演和老少皆宜的欢乐投壶等互动游戏,增添了欢乐氛围,充分展现了非遗文化与传统节日的深度融合。
科举文创演绎千年文韵
今年春节期间,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推出的二十余款文创产品,涵盖新春系列、建筑衍生系列、文物写真系列、书法祝福系列等多个品类,各具特色,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意趣味。新春系列的毛绒蛇挂件与坐垫萌趣亮相,巧妙融合生肖元素与科举文化。书法祝福系列融合传统书法、五彩织锦与金色配件,让游客在欣赏书法艺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建筑衍生系列中的明远楼与魁星阁冰箱贴,将科举地标微缩于方寸之间,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建筑神韵,承载着科举的辉煌历史。考生摆件系列生动展现古代考生风貌,或奋笔疾书,或凝神思索,栩栩如生,成为游客了解科举文化的重要载体。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党支部书记薛银告诉记者,博物馆还把科举文创带到了北京坊游园会市集和呼和浩特博物院文创新空间,向全国游客传递科举文化。
全媒体矩阵打造文化新体验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以“线上+直播”模式打造春节文化体验新场景。通过微信平台及时发布活动日程及深度解读,建立权威信息发布渠道;微博开设#科举博物馆里过大年#话题,实时分享活动照片与幕后花絮,让线上观众沉浸式感受节日氛围;在抖音平台参与中国文物报社发起的“文创年货节·在博物馆扭动起来”系列活动,结合#文创年货节#、#迎财神的全套装备#等热点话题,发布创意短视频,展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文创产品,引发网友热议。不仅如此,科举博物馆还参与了上海文广东方文博主办的“何以中国:博物馆里过大年”直播活动,覆盖中国文物报、哔哩哔哩、小红书、咪咕视频、中国青年报等48家媒体平台,300余万网友共同见证了这场“博物馆里的春晚”直播。
八载耕耘,科举博物馆
绽放文化新光彩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依托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遗址建造,历经八年运营发展,在2024年迎来多项突破性成果。据了解,该馆全年接待游客量突破150万人次,较开馆首年增长300%;获得国家、省、市、区级各类奖项20余项。在创新实践方面,博物馆年内举办特展19场;推出科举文化节、状元巡游等品牌活动867项;研发文创新品226款,其中“状元及第”系列盲盒等年轻化产品引发市场关注。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是科举制度的见证地,曾走出唐寅等800余位进士。如今,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通过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共建研究平台,已出版多部科举文化专著,形成学术论文百余篇。
记者结束采访,准备离开,恰逢秦淮灯会亮灯。科举博物馆展区内,“一举高中”“吉祥如意”“化鱼成龙”“状元及第”等主题灯组渐次点亮,金色光带沿明清古建轮廓流转,与江南贡院历史遗址共同勾勒出古今交织的文化图景。“博物馆不仅是文化的展示窗口,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馆长冯家红说:“我们希望不断的创新和优化,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科举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这座博物馆成为南京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校对:高文思
审核:耿坤续红明
监制:赵嘉斌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