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薇
近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陈丽君作为中法传统文化交流大使,身着以苗族非遗为灵感设计的礼服,现场演绎《凤求凰》,庆祝春节申遗成功。穿越千年时空,陈丽君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传奇化作流动的诗篇,娓娓道来。这场看似寻常的海外演出,实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一次惊艳突围。当越剧的婉转唱腔与巴黎的浪漫气质相遇,不仅叩开了东西方艺术对话的新维度,更折射出文化自信在当代传播中的深层密码。
一、巴黎见证中国越剧艺术的创新发展
陈丽君《凤求凰》在巴黎的演出,展现了传统戏曲现代化的全新可能。《凤求凰》作为汉代乐府名曲,承载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艺术家对经典唱段进行创造性改编,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唱腔基础上,融入现代交响乐的配器手法。这种“旧曲新编”既延续了越剧艺术的DNA,又契合了国际观众的审美节奏。
这种创新并未背离艺术本源。陈丽君坚持每天两小时的基本功训练,将“唱念做打”反复锤炼。正是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使得创新有了坚实的根基。当法国观众为《凤求凰》的细腻演绎鼓掌喝彩时,他们赞叹的不仅是唱腔身段之美,更是中国戏曲千年传承的工匠精神。
二、巴黎看见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多元
越剧出海的成功,印证了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理念。这次演出不是“文化输出”的单向思维,而是展现出创新的文化主动意识。越剧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次表演中首次与非遗苗绣完美融合,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又体现了创新的力量。当陈丽君用一身黑色非遗苗绣长裙搭配宝蓝云肩,仿若从水墨画中走出来的东方缪斯,每一针每一线都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繁复精美的刺绣图案、高级独特的色彩搭配,不仅展现了苗族传统工艺的精湛,更让现场的国际友人直观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跨界碰撞的开拓与创新让演出更具传播价值。
年轻艺术家的文化自觉尤为可贵。32岁的陈丽君在排练间隙攻读戏剧人类学博士,她的论文研究课题正是“戏曲程式的跨文化转换”。这种学者型艺术家的出现,标志着新生代传承人开始构建传统艺术的现代话语体系。他们不再满足于技艺传承,而是致力于搭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桥梁。
三、巴黎听见中西文化交流的心灵呼唤
演出结束后,在视频传播过程中有几个细节耐人寻味:B站上的法国观众用“塑料中文”刷屏“老公姐yyds”,中国粉丝反手教学“君霄CP锁死”。更有法国大叔留言:“虽然听不懂词,但陈老师的眼神让我重温了初恋——哦不,是离婚时前妻看我的最后一眼!”弹幕虽有戏谑成分,但这种情感共鸣揭示艺术传播的本质规律——人性共通的情感体验永远是最好的文化使者。正如制作人林晓阳所说:“我们不过是用中国的方式,讲述人类共同的情感。”这种创作理念跳出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二元对立,在文化特异性中开掘普世价值。
海外社交媒体上,演出短视频获得超百万播放量,算法推荐让戏曲艺术触达传统剧场无法想象的受众群体,也正在培育新一代海外知音。正如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所说:“文化传播不是送货上门,而是埋下会发芽的种子。”
当塞纳河畔的掌声渐渐平息,陈丽君在巴黎的演出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化输出的成功案例,更是关于文明对话的深刻启示。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用独特的东方智慧破解“亨廷顿陷阱”。这种文化自信不是孤芳自赏,而是以开放姿态参与文明互鉴的从容气度。越剧《凤求凰》的巴黎之行,是一支出鞘的文化利剑,既彰显传统底蕴,又闪耀现代锋芒,打破跨文化传播壁垒。这或许正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正确姿势:以传统为根,以创新为翼,在对话中重塑自身,在交融中贡献智慧。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舞蹈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