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因创新而生、靠创新发展。”这是马扬飚到雄安新区后常说的话。
除了担任雄安科技产业园总经理,马扬飚还肩负着雄安科学园管委会、雄安国创中心的重要工作。三个职务有一个共同使命:把科技创新资源链接和导入雄安。
梦起清华
马扬飚的创新之路始于清华园。25年前,还在清华大学读书的他参加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并获得了金奖。随后,他和清华大学代表队奔赴美国硅谷,参加全球创业大赛总决赛。在那里,目睹了科技创新的前沿景象,他内心的梦想被点燃:推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落地,为国家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带着这份初心,博士毕业后,马扬飚来到清华科技园,参与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校企合作。随后去长三角地区深耕细作,参与组建清华科技园昆山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孵化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当地代表性产业,培育出一批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的上市公司。之后,他与合伙人创立创新型公司,并在美国创办了知名孵化器,积累了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后,雄安新区的发展理念吸引着马扬飚,2021年11月,他来到雄安,一头扎进筹建雄安科技产业园的事业中。
“雄安处处洋溢着创业创新的热情,让我如鱼得水,全身心融入其中。”马扬飚说。
圆梦雄安
在雄安,“一天当三天过”,对马扬飚来说是标配。“最多的时候一天参加8个项目的对接会。”他说。
面对潮水般涌向新区的科创资源,他带领团队迅速找到它们与新区合作的契合点,保障前沿的科创技术与雄安广阔的市场精准对接。他组织制定雄安科技产业园入驻标准时,强调并形成了项目落地机制,从始至终为雄安引进科创项目“把关”。
“每个项目的诉求都不一样,我们很难用固定的条条框框去对接。有的企业对办公场地有特殊要求,我们帮他共同设计物理空间;有的企业有产业化的需求,我们就想法推动它在新区落地;有的企业要上市,我们帮企业规划如何整体搬迁、走哪些申报程序……”科学家们无暇顾及这些繁琐的事务,而马扬飚凭借过往经历,总能第一时间为来访企业量身定制最专业的落地解决方案。
在马扬飚的努力下,雄安新区先后引进大型金属构件增材制造、空天飞行技术等国家级实验室,引入十余个高科技项目,吸引梅卡曼德机器人、太芯电子科技、蓝箭鸿擎等多家龙头企业入驻,为新区“聚要素”提供了重要科技和人才支撑。
2024年2月28日,他推动设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重点支持以院士等顶尖人才团队领衔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20天后,引来第一笔1亿元投资成功落地。这份高效运作,凝聚着马扬飚的梦想和信念,也激励着他和团队继续前进,超越梦想。
马扬飚深知,要推动雄安新区的科技创新,必须全力推动雄安科学园的产业布局和载体运营。去年12月,在他和团队的努力下,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正式运行。
构建科创人才生态圈
科技成果转化、标杆园区打造、做好入企服务……马扬飚带领团队加速成长,历练出一支“有思想、有办法、有见识、有担当”的科创队伍,为雄安新区广揽英才,推动了雄安新区与清华大学等北京高校的实质性合作,为雄安构建起科创人才生态圈。
过去的一年,公共技术平台、国家级创新平台、科创基金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落地雄安科技产业园,创新要素不断集聚,园区企业逐步实现由点到面、再“成链”,正在向着完整的体系化发展迈进。
拔节生长,看见未来。在雄安这片创业热土上,马扬飚和团队续写着他们的奋斗故事,继续筑梦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