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登月服、载人月球车获命名!它们比“阿波罗时代”有何进步?

极目新闻 2025-02-12 22:09:03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屠晨昕

从《流浪地球II》到《独行月球》,中国登月服和载人月球车已经在科幻大银幕上闪亮登场,它们伴随着吴京和沈腾,在月球上演绎着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而在今天,科幻即将照进现实。

新华社发

新华社2月12日消息,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登月服与载人月球车名称正式揭晓,分别命名为“望宇”和“探索”,标志着我国载人登月工程迈入关键阶段。目前,两套设备已全面进入初样研制,计划于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目标。

这一振奋人心进展,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的技术突破,更引发了对标50年前美国“阿波罗”计划装备的讨论:新时代的登月设备将如何超越人类航天的尘封历史,支撑起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继2023年首次公开征集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后,2024年9-10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先后启动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登月服和载人月球车名称征集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共收到来自航天、科技、文化传播等领域的组织机构与社会各界人士的9000余份投稿。

“望宇”登月服。图源:央视新闻

当时,评论区里热闹非凡,不少网友“脑洞大开”,开始给中国登月服起名:天衣、云甲、苍鳞、霓裳……经专家遴选评审,将登月服命名为“望宇”,将载人月球车命名为“探索”。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望宇”寓意遥望宇宙、探索深空,与空间站“飞天”舱外服形成传承,象征从近地轨道迈向月球的新征程;“探索”则凸显月球车助力人类揭开月球奥秘的核心使命,呼应“建设航天强国”的宏伟愿景。可见,登月服和载人月球车的名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和文化特色。

目前,望宇登月服和探索载人月球车已全面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重重挑战:要能防护月尘,要减重,还要能顶得住300℃温差

“‘望宇’登月服和‘探索’月球车的在技术上最大的挑战,或者说它们现有的‘飞天’舱外航天服以及其它航天器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环境适应能力。”一位知名航天专家告诉潮新闻记者,“首先月表有相当于地球表面1/6的重力。穿着100多公斤重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虽然行动消耗很大,但并不会感受到重量。然而,对于在月球表面行动的航天员来说,它却是非常重的一个负担,100多公斤即使除以六依然是非常沉重的。”所以,研制登月服的最大挑战就是要减重,尽量减轻航天员的负担。

同时,月球表面的环境非常恶劣而复杂,月面的日夜温差要比空间站所在的近地轨道上更大,从-180℃一直到130℃。

不得不提的,还有细小的月尘颗粒的影响。“月球表面经过几十亿年的风化,尘埃颗粒非常细小,而且很多还非常尖锐,一点点扰动就有可能使它们带上静电,漂浮在空中。”航天专家透露,“这些带静电的尖锐颗粒如果进入活动部件和电子9*元件里,无论是对于登月服还是月球车,都可能造成很大的破坏。”

据专家透露,“望宇”登月服采用多层复合防护材料,可抵御月尘侵蚀;“探索”月球车配备密封舱与辐射屏蔽技术,为航天员提供安全作业环境。这些改进将助力中国在2035年后逐步建成具备中长期驻留能力的月球基地。

对比“阿波罗”:跨越半世纪的技术跃升

“但随着时代发展,中国的登月服和月球车在可靠性和性能方面,应当比研发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阿波罗’时代的同类产品都应该更为先进。”航天专家说。针对与“阿波罗”计划装备的差异,专家详解了以下三大进步:

首先,可重复使用与高可靠性。“‘阿波罗计划’只是要求造访一下月球就回家,而我们未来要建立的是长期有人值守的月球基地,我国的登月服和月球车都应该朝着能支持月面长期驻留的方向发展,一定要能够多次重复使用,而且要有较高的可靠性以支持长时间使用。”航天专家解读道。

据悉,“阿波罗”登月舱为一次性设计,而中国月面着陆器采用“推进舱分离+可复用”方案,仅需更换推进舱即可多次执行任务,大幅降低成本。此外,“探索”月球车采用折叠车轮设计,便于着陆器携带,并支持未来与月面移动实验室协同作业。

第二,性能全面提升。在登月服方面,“阿波罗”计划的舱外服重约82公斤,活动时长仅数小时;而“望宇”通过轻量化材料与高效生命维持系统,显著延长航天员月面工作时间,同时增强关节灵活性以支持复杂操作。

据悉,身穿登月服的航天员可以完成行走、攀爬、驾车、科考等月面出舱活动作业。登月服很轻便,穿着可蹲可弯腰,综合防护面料可有效防护月面热环境及月尘影响,全景式防眩光面窗能够提升视觉工效,头部两侧配置的长短焦距摄像机可实现远近景视频摄录。

而在月球车方面,“阿波罗”计划的月球车最高时速14公里,活动范围约10公里;“探索”在自主导航、科学载荷搭载及地形适应能力上均有突破,未来有望扩展为无人探测与有人驾驶双模式。

“探索”载人月球车。图源:央视新闻

第三,系统性工程支撑。中国载人登月采用“分次发射、环月对接”模式,由长征十号火箭分别运送月面着陆器与载人飞船至环月轨道,克服了单枚火箭的运力限制,同时为后续月球轨道空间站建设奠定基础。相较之下,“阿波罗”依赖单枚“土星五号”火箭单次发射完成全任务,技术路径难以复制。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张海联指出,“望宇”与“探索”的设计已前瞻性融入月球科研站规划。例如,月球车需支持“登、巡、采、研、回”全流程任务,并与月面移动实验室(可支持数名航天员驻留数月)对接,形成“科研-居住-探测”一体化网络。

从“飞天”到“望宇”,从“玉兔”到“探索”,中国航天以自主创新跨越半个世纪的技术鸿沟。正如专家所言:“这不仅是装备的升级,更是探索理念的革新——从单次任务迈向可持续开发,从‘留下脚印’到‘建造家园’。”

未来,随着国际月球科研站蓝图徐徐展开,中国航天将为伟大的人类深空探索事业贡献更多的“东方智慧”。

0 阅读:43
极目新闻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