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分享了徐悲鸿和孙多慈、廖静文的故事,说到孙多慈和廖静文,绕不开原配蒋碧微。蒋碧微因为誓死捍卫自己的婚姻,被扣了“史上最强悍原配”之名,晚年的她,孤身一人独居近20年,但在她的卧室里,至死都挂着徐悲鸿当年为她画的《琴课》……
为爱私奔
蒋碧微原名蒋棠珍,出生于江苏宜兴的大户人家。她的父亲蒋梅笙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在上海复旦大学当教授。
徐悲鸿笔下的蒋碧微
母亲戴澄珠也是大户人家出生,据说出嫁时,嫁妆里的衣服够穿一生一世,陪嫁的黄金要用秤称。
生在这种有钱又有书香味的人家,蒋碧微与姐姐不仅通晓诗书,而且擅长音乐,蒋碧微能吹箫,还会弹钢琴。
曾经也是伉俪情深
和蒋碧微的家世比起来,徐悲鸿就是凤凰男,但这位出身贫寒的凤凰男,画得一手好画,谈吐不凡,还长得一表人才。
徐悲鸿去蒋教授家做客,不仅深得教授的赏识,也赢得了教授女儿的芳心。
蒋碧微当时已和苏州的查公子订婚,爱情的火焰点燃之后,和徐悲鸿来了一场私奔。
蒋碧微和徐悲鸿搭乘游轮画作
在去日本的大海上,徐悲鸿将刻有“碧微”二字的水晶戒戴到她的手指上,蒋棠珍由此成了蒋碧微。
患难与共
在日本,富家千金和穷画家度过了一段艰苦岁月。
语言不通,举目无亲,一无所有的他和她,蜗居在狭小的房子里。据说蒋碧微为了不再给父母丢脸,一有中国的亲朋来家里做客,就悄悄躲在厕所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悲鸿名作《蜜月》
在日本呆了一段时间,他们黯然回到上海。可怜天下父母心,蒋教授不顾流言蜚语,亲自去查家登门道歉,退了亲,重新接纳了他们,俩人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过日子。
在朋友的帮助下,徐悲鸿得到了去法国留学的名额,他们去到了法国。
在法国那段日子,生活更是清苦,为了补贴家用,她去做了女工,危急时,她跑去当铺,拿了母亲留下的手镯换钱。最穷的时候,他们只能喝白开水填饱肚子。
悲鸿名作《静读》
但贫困之中,他们却是如此的相爱:他知道她喜欢一件漂亮的风衣,卖了画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去给她买那件风衣。
她知道他喜欢一块手表,硬是省吃俭用,从牙缝里挤出银子,为他买下了手表。
在这段同甘共苦的岁月里,徐悲鸿发奋作画,在美术界建立起了他的赫赫声名,而蒋碧微正是他笔下的主角,是启迪他灵感的缪斯女神。
登报离异
然而,他们的爱情,在患难之时浓情,在富贵之时却反而疏离。
从欧洲回国后,徐悲鸿的名气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忙。
悲鸿名作《抚猫人像》
“如今的他,已经是一位声名鹊起的大画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就像一位精神抖擞的斗士,站在他康庄大道的起点,用他这支如椽画笔,辟出他的远大前程,那时,我将分享他的成功果实,并且为他骄傲。”蒋碧微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蒋碧微没有分享到她希望的硕果,一次在她回老家为亲戚料理后事时,徐悲鸿给她送了一封信:“碧微,你来南京吧,你再不来的话,我会爱上别人的。”
徐大师真的爱上了别人,这个人,就是被他改名叫孙多慈的女学生。
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庭,蒋碧微开启了强悍的婚姻保卫战。
悲鸿名作《扶扇女像》
追到孙多慈的宿舍严辞警告,找到学校领导干预不轨之恋,写信给孙多慈的家人,要他们管好自己的女儿。
在强烈的妒火和愤恨下,她甚至一把火烧光了孙多慈送来的一百棵枫树苗。
但强悍的蒋碧微,没有把徐悲鸿拉回来,不但没拉回来,徐悲鸿为向孙多慈表忠心,竟然登报和她脱离关系。
生命黄昏
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她带着两个孩子,每天战战兢兢地生活。
追求她十多年的国民党要员张道藩,痴心不悔地给她写信,关注她的生活,关心她的心情。
悲鸿名作《蒋碧微像》
张道藩早年与她和徐悲鸿一起留学法国,对她爱慕在心,但她与他一直保持距离,张道藩后来娶了一个叫Susan的外国人为妻。
1945年,徐大师再次在报上登报和蒋碧微离异,这一次,不是为了孙多慈,而是为了他的另一个女学生,那个女学生小他28岁,是由他再次亲自改名的廖静文。
徐悲鸿在报纸上公开声明离婚之后,本来和张道藩保持距离的蒋碧微,和张道藩走到了一起。
随后,她签署了离婚协议,向徐悲鸿索要了100幅画,40幅古画,100万元钱。
碧微女士
1949年,在张道藩的安排下,蒋碧微去了台湾。后来在同居生活中,她感受到张道藩想念妻女,决定理智退出,离开了张家府邸,不再与张道藩有丝毫牵扯。
晚年时,她醉心于写作,写了一本回忆录,上册是《我与悲鸿》,下册是《我与道藩》。
而她的卧室里,一直至死,始终挂着徐悲鸿为她画的《琴课》,身着典雅旗袍的她,轻握提琴,琴声似乎依旧如泣如诉……
悲鸿名作《琴课》
那些从前的爱,虽然已经沉睡,但它没有消失,一直埋在最深的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