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花样年集团(中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决议,不再设立董事会,改设执行事务董事兼法定代表人一名,由王士源担任,任期三年。同时,公告宣布免去张莉原董事长、董事职务,袁建军董事职务及刘小勇监事职务。
据了解,此次人事调整是花样年集团为进一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所做出的决定。
据悉,2023年10月,据公司披露,潘军辞任花样年董事、董事长、总经理的职务,不再担任公司的法定代表人。2024年4月,花样年股东会决议,选举张莉为公司董事、董事长。
也就是说张莉担任花样年董事长还未满一年便被免职。
倒在千亿目标下
花样年起步于1998年,总部设立于深圳,2009年11月,花样年控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2011年,花样年控股开启“去地产化”转型,走上了为期五年轻资产业务转型之路。在此期间,花样年控股的销售规模基本都徘徊在100亿元左右。
由于规模发展缓慢,花样年控股错过了2015年-2016年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期。2017年,花样年控股进行第二次转型,重新加码房地产业务,实现轻重并举。
第二次转型后,花样年控股开始提速,2017年和2018年销售额同比涨幅达到60.7%和66.8%。2018年,花样年控股销售额突破300亿元,和其他头部房企相比,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扩张都被远远甩在了后面。
2018年,花样年控股提出2020年冲刺“千亿目标”,为此,曾宝宝于2019年回归执行董事之列,也开始大刀阔斧对管理架构进行调整。
曾宝宝回归之后,花样年通过对核心高管重新进行分工和任命、改组事业部等方式在拿地、战略、运营等方面都有了一系列改变,但这一系列组合拳尚未给花样年带来明显变化,但并未完成千亿目标。
之后,地产行业进入寒冬,花样年是最早出现松动。2021年10月4日,花样年毫无预兆地宣布,无法兑付一笔本金为2.06亿美元的票据,成为继恒大之后较早爆雷的房企。
(转自:中国地产基金百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