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格局加速演变,“全球南方”已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国际力量。近十年来,随着全球国际关系学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世界各地的文明传统中汲取灵感,反思传统国际关系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时空局限性。作为“全球南方”的一员,印度的《政事论》《政道精要》《摩诃婆罗多》等古代典籍中蕴含的国际关系思想已受到不少关注。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印度20世纪初至独立前夕这一时期的研究却相对匮乏。这一时期是南亚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关键时期,其间出现的南亚国际关系思想在当代“全球南方”崛起的过程中依然留下深刻印迹。梳理这一时期南亚国际关系思想及其特征,不仅有助于揭示它们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还为全面理解“全球南方”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南亚国际关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时期诞生的现代国际关系思想天然具有“全球南方”的色彩,是英帝国殖民知识体系等级制下的产物。这一时期,英属印度的学术研究被嵌入西方国家主导的帝国知识体系中,宗主国和殖民地在知识体系上并不享有平等的权力关系,英国的标准和期望主导了印度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使印度的学术研究受到殖民权力结构的制约,还进一步限制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主表达。
在这种情况下,南亚学者不仅拒绝帝国主义的世界秩序和思想,而且灵活利用全球知识网络传播自己的新思想,以期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许多南亚知识分子在欧美、日本、非洲等地往来和工作,与当地学者共同构建了跨国知识生产网络。在此过程中,西方与非西方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无法截然分割的学术领域。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南亚学者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动机,通过借鉴南亚传统思想积极介入国际关系的讨论,推动非西方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发声与参与。
当时兴起的泛亚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呼吁亚洲殖民地联合起来,共同反抗帝国主义带来的压迫和隔离,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关于“世界联合”的空间想象。“世界联合”的新愿景为现代南亚国际关系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南亚国际关系思想的
代表人物及观点
在这些知识分子中,英属孟加拉思想家贝诺伊·萨卡尔是国际关系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也是最早将南亚文明传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兴起的早期国际关系理论相融合、提出替代性国际关系思想的学者之一。由于对当时西方学术界将“东方”贬低为“精神领域”,将“西方”视为“科学领域”的系统性偏见不满,萨卡尔在其著述中否定了这种认知结构,还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直接的批判。他的一些学术思想在今天依然充满生命力。
第一,印度教国家理论。萨卡尔认为印度的鱼论(Matsyanyaya,强者凌弱的逻辑)与欧洲的“自然状态”相似,都是描述在缺乏权威的情况下,社会会陷入强者吞噬弱者的混乱状态。因此,权威的存在是防止冲突和维持秩序的必要条件。在印度教国家理论中,丹达(Danda,惩罚或强制)是维护国家秩序和执行法律的核心工具,统治者是丹达的执行者,但其必须在遵守法律和正义的基础上行使权力,滥用权力将导致国家和统治者灭亡。在萨卡尔的论述中,印度教国家不仅是政治实体,还是道德机构,通过法律和惩罚纠正人类的恶习,达到提升社会伦理和道德水平的目的。因此,国家的强制力量不仅要维护秩序,还必须通过教育和规训促使社会和谐,防止社会滑入无秩序的状态。
第二,曼陀罗国际政治理论。萨卡尔基于考底利耶的“曼陀罗”国际政治思想,提出了关于主权和国际体系的新见解。他认为,现代主权不仅包括对内的治理权,还包括对外的独立性,国家必须有能力在不受外部势力干涉的情况下行使权力。古代的曼陀罗圈层在现代国际体系中表现为“国家的等级或分级体系”,可以与“第一流大国”“大国”和“小国”相对应。主权国家通过征服、联盟和中立来维持其外部势力范围的互动,这类似于欧洲的“权力平衡”。在这种观点下,国家之间的扩张欲望和斗争是永无止境的。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发生,萨卡尔借鉴古代“全世界的统治者”概念,设想利用全球主权来取代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所带来的不平等权力关系,从而实现国家间和平。
第三,“力量瑜伽”跨国社会运动思想。“力量瑜伽”是萨卡尔在探索印度现代性与全球力量之间的关系时提出的核心概念。在印度传统哲学中,“力量”象征着宇宙的能量,代表着行动和创造力,而“瑜伽”是实现某种精神目标的途径。萨卡尔认为,“力量瑜伽”就是以坚定的精神信念和实际行动来打破旧的权力结构,创造新的社会和国际秩序的日常方法。因此,“力量瑜伽”是全球性的,印度的解放与世界力量密切相关,不仅仅依靠国内的斗争,也需要通过理解和运用“世界力量”,尤其是通过人类共享的精神和文化联系来实现“世界联合”。
同时期,还有一些南亚学者致力于从南亚文明视角对西方国际关系进行整合、批判与反思。例如,有学者提出,甘地主义的道德重整和印度传统的非暴力观念可以应对战争期间大国管理的失败;还有学者认为,亚洲的和平温和、精神主义和善良理念可以为西方功利民族主义、国际冲突提供解决之道。
南亚国际关系思想中的
“全球南方”特点
20世纪上半叶,南亚国际关系思想中呈现出“全球南方”的色彩,即具有全球性、共同的情感愿景以及以“反知识”为抗争方法,这在当代“全球南方”思想和实践中仍得以延续。具体而言,现代南亚国际关系自诞生起就是全球性的,无论是南亚学者抵抗的对象还是其自身经历都是跨越国界的。虽然南亚学者对国际秩序的畅想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有从以阶级和种族等级维系的殖民帝国全球统治的旧秩序中“解放”出来的共同愿景。南亚国际关系学者在将西方国际秩序“地方化”的过程中,运用了“反知识”的方法,通过重新解读、批判和改写西方知识,揭示其内在偏见与局限,从而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二元对立。当下,这种方法仍在“全球南方”国际关系研究中持续产生影响,不断拓展着全球知识生产的空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印度瑜伽战略中的宗教政治协同机制及其启示研究”(24CZJ019)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