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2月13日讯(全媒体记者徐运源)记者今日从省科技厅获悉,经申报、受理、评审、审议、公示等程序,决定对2025年度省自然科学基金4078个项目予以立项,其中创新研究群体10项、青年科学基金A类(原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00项、重点项目50项、青年科学基金B类(原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00项、面上项目752项、青年科学基金C类(原青年科学基金)837项、区域联合基金716项、部门(行业)联合基金1192项、高校联合基金153项、企业联合基金168项。值得一提的是,在长单位勇担重任、挑大梁。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是衡量高校学科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防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等在长高校是名副其实的主角。除此之外,一些新型研发机构和科研院所也积极参与其中。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干细胞药物的安全性和质量评价一直是制约其临床转化的关键瓶颈。长沙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工业技术研究院获立项支持的“间充质干细胞药物安全风险评估和质量评价技术研究”项目,将开发检测新方法和建立相应的质量标准评价体系,解决干细胞质量检测的关键技术难题,同时建设间充质干细胞药物质量安全风险检测平台,为干细胞药物的标准化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推动干细胞药物的临床转化和应用。
湖南省自然资源调查所申报的“基于InSAR和GIS技术融合的矿区越界开采识别与监测研究”获立项支持。该项目成果可用于识别和监测矿区越界开采行为,能够有效提高监测效率和精度,为自然资源调查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社会经济价值。
为更好发挥自然科学基金导向和培育作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25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推进了5项改革举措,其中包括首次增加文化和科技融合专题研究方向,支持围绕文化科技融合底层科学理论以及音视频、文化装备等关键核心技术开展研究,促进文化数字化、文化智能化、文化装备化。此次立项支持的项目中就有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专题研究项目。比如湖南工商大学赵小波负责的“价值传播背景下湖南省影视文化IP竞争力评估研究”、长沙学院曾彬负责的“基于AIGC的非遗剪纸图像高性能生成技术与应用研究”等。
基础研究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科技创新大厦的底座。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湖南持续加强自然科学基金经费投入,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育机制,取得了一批基础性科研成果。近3年,湖南先后实施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取得了机器人视觉检测与自主学习、基于超算的医疗大数据技术等一批基础性、原创性成果,近3年支持的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超过70项,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