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凤至这个传奇女子拥有不平凡的一生:从北方才女、富家千金,到名声显赫的少将夫人;从癌症患者到华尔街房地产商人……她带着爱与执着,在艰辛的人生旅途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西安事变”之前,于凤至正在英国陪着孩子们留学读书。当她得知杨虎城和张学良策划了“西安事变”后,于凤至立刻打电话给宋子文。
于凤至知道这件事情的出现会对张学良造成不利影响,她只能拜托宋子文全力保护张学良的安全,紧接着,于凤至安顿好孩子们的生活,马不停蹄赶回国。
当于凤至再见到张学良时,张学良已在蒋介石的羁绊中。从这个时候开始,于凤至便陪伴着张学良由南京到浙江奉化、安徽黄山、江西萍乡、湖南郴州、沅陵、贵州修文阳明洞。
这四年里,于凤至陪伴着张学良看了无数次朝阳和落日。那么,为何最终于凤至没能和张学良在一起呢?于凤至又为何“抛弃”张学良去美国呢?

这主要是因为于凤至在陪伴张学良囚禁期间被检查出了癌症。看着每天因病痛折磨的于凤至,张学良终于忍不住了。
那天,张学良朝着特务刘乙光喊到:“我实在受不住了!我的要求很简单,请允许我的夫人监外就医!你们可以囚禁我,可我,绝对不忍心看着我夫人受难!”
刘乙光没法做主,支支吾吾搪塞过去。
见张学良回到自己身边,病痛中的于凤至哽咽道:“汉卿,你别再跟他们争了,在这种时候,我怎么忍心离开你!”
张学良默默望着妻子,他不敢相信,曾经意气风发的大姐,却变成今天这般颓废,它的眼角和前额出现了一条条很深的皱纹,两鬓乌黑的秀发间夹着缕缕白丝。
“大姐,我惭愧得很,就是因为我,你才变成这个样子的,我已经决心力争让你出去治病!”
后来,张学良把于凤至的事情告诉了宋美龄,宋美龄又转告给蒋介石,或许是因为于凤至对张学良的情深义重,所以打动了那颗“顽石”,蒋介石同意放于凤至去美国治病。

张学良再次劝于凤至去美国,但于凤至却说:“什么苦我都能受,只要咱们可以在一起,即使今后没有出头日,我也毫无怨言,汉卿,我放不下你啊!”
张学良明白,于凤至从来都是把他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于是,张学良换了一种说辞,他说如果于凤至去了美国,就可以找人帮忙,没准就能让他早日摆脱眼下这种生活。
张学良的话于凤至听进去了,她认为张学良说的在理,于是答应去美国治病。就这样,于凤至离开了张学良来到美国,但她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一别,就是永别。
1940年春天,于凤至来到美国纽约,大西洋彼岸的风还带着凉意。于凤至来美国之前,张学良跟肯尼迪夫妇已经约好了,他们亲自接机,并安排于凤至住进当地医院。
于凤至去美国一个多月后音讯全无,这让张学良很着急,他不知道肯尼迪夫妇有没有安排她住院,也不知道于凤至的病治得如何了。

其实这段时间里,于凤至一直在就医,她患得是乳腺癌,想要彻底根治,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万幸的是,于凤至的病在医生的照料下痊愈了。
紧接着,另一个好消息来了,原先在英国生活的三个孩子,眼下也被送回于凤至身边。看着孩子们消瘦的脸庞,于凤至是非常愧疚的,她已经离开孩子们8年了。
作为母亲,她应该怎样弥补孩子们心灵的创伤,让他们享受一下久违的天伦之乐呢?孩子们都很懂事,表示只要妈妈陪伴在身边就好。
第二天,于凤至带着孩子们在纽约玩了一整天,在哈德逊河畔,他们观赏岸边渔火,倾听渔民们弹唱,品尝篝火烤熟的小鱼。
在肯尼迪夫妇的帮助下,于凤至真正完成了在纽约的安家落户。
在纽约居住一段时间后,于凤至的难题来了,几年的乳腺癌治疗所用的昂贵费用,以及家人的生活费,把积蓄花得差不多了。如今,五口人的生活费,三个孩子读书的费用,还有自己的检查费,这一切花销几乎让她捉襟见肘。

于凤至的父亲于文斗是民国初期的东北富商,身为于家的孩子,于凤至自然也有经商的头脑,后来她在朋友的介绍下,只身闯入华尔街证券市场,开始炒股。
于凤至凭着当年东北大学文法科的教育基础和当年东北第一夫人的胸怀和胆识,还有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天赋,很快就在股票市场打出一片天地。
在这里,她仿佛跳进江河里的鱼儿,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很快,于凤至这个名字就传遍了华尔街,没有人不佩服这个经商天才的。
在纽约,于凤至的生活是非常忙碌的,为了营救张学良,她一直跑官场,找报界,奔走呼号。剩下的时间,她又得跑股市,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时间一闪而过,于凤至来到美国已经很长时间了,她的头发从几缕亲属青丝变成了满头白发。于凤至的女儿劝她搬到旧金山和他们同住,她跟丈夫想给母亲养老,但是于凤至却不想就此隐退,她还想继续打拼。
孩子不知道的是,于凤至之所以这么努力,是因为她有着长远打算,她现在还没有七老八十,所以想去洛杉矶开发房地产,适当的时候可以把张学良和赵一荻接到美国住。以后,他们可以再绕回大陆,回东北老家看看,给公公张作霖修修坟墓。
不久后,于凤至就离开纽约来到洛杉矶。定居洛杉矶后,于凤至花高价买下两套别墅。别墅内部的装修是按照张学良的喜好来的,她希望有朝一日,张学良和赵一荻可以来这里跟她一起住。
后来,为了保护张学良的安全,于凤至流着泪签了离婚协议书,但是在她心里,张学良永远是她的丈夫。

1990年,在美国奋斗了五十年,也期盼了五十年,一心想把张学良接到美国,然后转回大陆看望亲人的于凤至,已经病入膏肓。这年3月,于凤至永远闭上了眼睛,直到去世的那一刻,她都没有见到张学良。
世上少了一位痴情人,而洛杉矶比佛利山的玫瑰公墓,却多了一座黑色的大理石墓碑。
葬礼后,女儿遵照于凤至“虽不同生,但死要同穴”的遗嘱,在黑色墓碑的旁边造了一个空穴,这是于凤至留给张学良的。
1991年,于凤至去世一年后,张学良才获准到美国探亲。张学良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于凤至的墓地,当他看到于凤至墓碑刻着“张于凤至”这四个字后,便长跪不起,嚎啕大哭。

于凤至虽然签了离婚协议,但是她永远是张学良的妻子,不管是曾经还是未来,她永远都在等着他。
至于张学良的眼泪里,究竟是藏着愧疚还是后悔?这也只能留给后人评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