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要强的中国人,拼命做着宫崎骏新作的阅读理解

忆彤谈动漫 2024-04-23 18:40:47

题图 /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宫崎骏的任性

4月3日,宫崎骏导演的新作《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以下简称《人生》)在中国内地上映了。得益于宫崎骏导演在中国的大众知名度,以及引进方阿里影业的强力宣发,猫眼专业版、灯塔电影专业版均预测该片的内地总票房将达到7.5亿元。2023年引进日影票房冠军《铃芽之旅》的数据是8.07亿元,《人生》俨然已成为2024年引进日影票房冠军的种子选手。

在高关注和高票房之外,电影故事内核的讨论迅速成为另一个焦点。庞大的观影群体中,除了少量吉卜力作品的死忠粉丝认为《人生》“自由,随性,是老爷子一辈子的人生投射”,一小部分观众因为宫崎骏导演的创作实力、顶尖的画面和配乐、吉卜力电影的独特魅力而给《人生》高分,更多的观众看完后的状态大概是一脸懵逼,认为故事“非常意识流,精美的画面下是大量细节隐喻,看完后难以理解人物动机”。电影内容,以及各种围绕电影的分析、解读,在中国互联网上引领了一股“宫崎骏问你想过怎样的人生”热潮,其热度不输国内短视频平台上的“宫崎骏情感语录”。

有一说一,对《人生》想要讲述的内核一知半解,甚至完全没看懂的,不只是你,ACGx也属于那波看不怎么懂的观众,走出影院心里装着十万个为什么。但是,转念一想,考虑到宫崎骏一直以来坚持的创作态度和创作理念,作为他“告别之作”的《人生》(虽然现在他又开始投入到新电影的创作中了),当下的你我,看不懂才是正常的。

在《人生》上映之前,知乎上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为什么我看不懂宫崎骏电影?”的相关问题。网上关于宫崎骏作品的解读,涉及到宫崎骏在吉卜力创作的每一部作品。从《龙猫》到《幽灵公主》,从《千与千寻》到《哈尔的移动城堡》,在这些披着奇幻色彩外衣的故事里,观众们多年前感受到的或许是儿童的成长、人与自然、和平与爱,多年后再看这些作品,细细咀嚼,才能看到《龙猫》虽然是小孩子的梦,但也有宫崎骏的乡愁;

环保只是《幽灵公主》的浅层主题,深层是思考人类的救赎和自我救赎,探讨如何“活下去”;

《千与千寻》里少女千寻与过去的告别打动了观众,多年后作为成年人的你我从影片中看到的是如何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保持一颗干净的内心;

《哈尔的移动城堡》里苏菲和哈尔的爱与勇气打动了无数少男少女,可宫崎骏在电影上映后的采访里却表示,这是一部“尝试为老年人创作的动画”,是当时已经60多岁的宫崎骏期望老年人们珍惜当下生活、不放弃人生为出发点而创作的影片。

这些动画电影一直以来都遵循着他的个人特色:为特定的受众群体进行创作,灵感和想象力永不枯竭,不停地颠覆过去,其独特个性、艺术表达和深层思考得以体现在几十年的电影中。一部部电影中的精美画面传递出来的,不只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宫崎骏作为一个创作者在不同时期对自我、社会和时代的不同认知。

宫崎骏50多年来的创作状态,大概是很多动画导演一辈子的追求了。他在作品中投射的理念,自然也很难让大众在初次观看时就能够透彻理解。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在不同的时期看他的作品,都会有着不同的感受。

为了降低电影的理解门槛,自1997年的《幽灵公主》开始,吉卜力便和日本NHK电视台合作推出电影的纪录片。2023年12月,《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的电影纪录片《与宫崎骏和吉卜力工作室的2399天》在NHK播出,这部纪录片对宫崎骏7年创作的幕后进行了较为详实的记录,虽不能让我们深度窥探全片,但也能大致明白《人生》的创作理念。

纪录片再现了宫崎骏导用7年时间创作《人生》的全过程。“退休失败”的宫崎骏,人至耄耋仍旧在用生命作画,将自己人生中重要的人置入到电影角色中。创作中遭遇了好友高畑勋的离世,这让宫崎骏倍感悲痛,最终决定修改电影的分镜,通过影片向去世的好友高畑勋进行告别。

从纪录片中,我们能看到身为创作者的宫崎骏通过作品与自己对话这一孤独且痛苦的历程,同时也能感受到他作为普通人对生离死别的思考,以及在创作中逐渐模糊了现实和动画的边界。

显然,相较于过往的作品,《人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已经演变成了一部完全“私人化”的电影,成为了宫崎骏一生的人生际遇投射。从这一点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电影中会形成大量细节隐喻,以及电影后半段缺乏逻辑感的叙事,因为它太像一部“作者电影”了。

电影在国内上映后,网上很快就有了铺天盖地的各种影评,从各种细节隐喻入手去解读《人生》——“看懂这12个隐喻,你就看懂了宫崎骏”、“13块积木代表什么”“XX个细节教你看《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仿佛全员回到了学生时代做语文阅读理解,而你不去看解读铁定要挂科。但实际上,这些千奇八怪的解读不仅不能完全概括该片的内核,也会对想要深度了解《人生》这部影片的观众形成一种既定的导向。

ACGx在这里举个例子,宫崎骏电影中的女性一直有着很特殊的存在意义,《人生》的主角真人有亲妈火美和后妈夏子两位母亲,有关这两位女性,国内主流的解读包括但不限于“真人进塔里救夏子,是因为‘她是爸爸喜欢的女人’”、“夏子要进塔里生产,是为了让临盆的孩子不被罪恶的日本玷污”、“在火美的引导下,真人对夏子的芥蒂彻底释怀”。那么同为日本知名电影导演、喜欢锐评电影的押井守是如何看待这段剧情和人物关系的呢?

在去年8月,押井守在看过《人生》后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大开脑洞,宫崎骏对母亲一直是有依恋的,当真人在片中第一次见到夏子阿姨时,曾说“她和妈妈很像”,“这意味着,他并没有看到夏子阿姨。真人在异世界冒险,其实他要救的是自己的妈妈,是挽救肚子里的自己。”

而后按照常规剧情设定,最终应该是他救出夏子阿姨,两人拥抱并接受夏子阿姨是他妈妈的剧情。但是,他最终只在片中拥抱了火美。“也就是说,真人只是想见她的母亲,去见那位在生他之前的母亲,然后和那位母亲回来而已。他牵着的手,不是夏子的,而是自己真正的母亲。归根结底,真人一直在追寻的只有自己的母亲。”

押井守表示,这只是他个人的脑洞,因为宫崎骏在片中揉入了大量复杂的个人情绪,所以导致整部电影是无逻辑可言,用常规的电影叙事逻辑来解读电影本身是不行的。你说押井守脑回路过于清奇吧,他可是宫崎骏的“头号黑粉”,著有《并不想说坏话!无人敢评的吉卜力功过》一书,对宫崎骏的作品进行过客观且深度的分析。只能说站在一名熟悉宫崎骏作品的业内人士角度,他对《人生》这部作品的分析角度就能跳脱出普通观众的角度。

既然押井守认为《人生》无法用常规叙事逻辑进行解读,那么作为普通观众,该如何去站在自我的认知和立场理解《人生》?有吉卜力的资深粉丝表示,如果想要看懂这部电影,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去了解宫崎骏的一生,回看宫崎骏过去的所有作品、电影纪录片、各种创作相关书籍,以及一部分日本发展历史。

对绝大部分观影者而言,这种做法显然有些夸张了。但是,好作品是没有最终答案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观众对它的持续解读和认知。宫崎骏曾经的作品能够成为经典,原因也是在此。所以,如果在看过《人生》后,你对这部电影仍旧有兴趣,不如保持住这份兴趣,过几年再回看一下电影。

现在你能看到的,是真人的冒险奇遇,那么这《人生》就是真人的《人生》。当你有了更多阅历后,或许能够在《人生》的情节里解读到更多的信息,获得更深的情感共鸣,那么这就是宫崎骏的《人生》予你的意义。

0 阅读:0
忆彤谈动漫

忆彤谈动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