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课改落地到学校、落实到课堂,如何实施才能体现人本教育理念,有效激发学生内动力,让学生发展思维、健康成长、逐梦成才?
本文以杭州市基础教研室附属学校的校本课程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为例,解读如何以思维为核心动力,推动新课改的落实,并提供了相关路径与实施策略。
本文共4704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编辑/肖梅香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新课改的落实,为何要先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
※ 新课改落实到学校 、落地到课堂,有何良策?
学校落实新课改要指向本源问题这些年,我们学校一直在思维型教学的实践路上不断探索,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各项工作,最后要落实到一百多位教师、三千多名学生的身上,切实发挥成效,是不小的挑战,也有很多的困惑。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思维型教学是打开新课改的一把金钥匙,因为它会带领我们走进课改的本质、学科的本质,学习的本质。
今天我们听课也好,评估学生的成果也好,往往会问一个问题——就是所学的内容、教师教的方式,它们的背后是什么?这就是一个本质的问题。
作为学校来说,一定要找到本质的这个问题,才能够以四两拨千斤的形式去完成众多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任务。
一所学校的办学文化引领着学校整体的走向和发展,需要深邃思考。我们学校以“求源启慧”为办学理念,源就是找到本质本源的问题。
首先是人生命本源的问题,尤其是学生的健康问题,一定是贯穿他们一生的。
其次是学习的本源问题,也即解决思维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问题。
这两大本源问题的解决,都是为学生成才而服务的,学生最终要成长为对国家有贡献、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学校教育要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
用成长型思维建设成长型学校,动机激发是关键“求源·启慧”办学文化决定了校园样态和办学路径,学校从立德树人出发,运用成长型思维建设成长型学校,激发生命活力,让每一名学生健康而有质量的学习!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它来自心理学家卡罗尔的一个研究,指任何一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力和能力,都是可以塑造的,只要努力就会有改变。
换言之,对于学生来说,无论他在什么样的学校、班级学习,排名如何,只要自己从内心深处愿意努力,就会有实现目标的可能,背后的动机激发是非常重要的。
从学校办学的本源出发,要让学生思维发展、健康成长、逐梦成才,也要培养其不同层次的动机——表层动机、深层动机、成就动机。
在学科课堂教学、非正式学习及活动中,都要培养学生的这三种动机。具体落实过程中,会涉及到不同年龄、不同学段、不同的动机的培养问题。
有了动机之后,要解决学生的学习体验问题。一定要在学校的正式活动、非正式活动,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当中让学生有所体验。
比如钱塘区的大实践活动,让学生每个学期能用一周的时间进行实践体验,以劳动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为例,学生不仅能收获技能,还能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愉悦感和价值。
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实践活动也能激发其不同层次的动机,比如低年级的学生,他可能就从表层动机上认为这样的活动有趣好玩,而高年级的学生可能通过实践体验获得成就动机——比如为解决人类某个方面的问题而进行发明创造,这就是成就动机。
学生的一些行为是没有动机的,比如课间的玩耍。而一旦我们开始组织教学,就一定要考虑学生身上是否存在不同层次的动机?怎么去激发学生的动机?
如果一个学生长期表现出非动机的行为,他可能陷于一种混沌状态,就很难发展思维,深入思考,也不可能探索内在、对自我有清晰的成长和价值定位。
教育教学要解决“动机缺失”的问题,我们钱塘区整体的教育环境、教育设施和氛围,就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土壤,有利于创设积极的动机。
以成长型思维育人,激发学生多重成长动力学校从综合素养评价、跨学科活动、梦想成长课程三个方面激发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成长动机,培养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推进评价改革,从关注排名到关注增量
成长型思维,我们也将其理解为“阳光思维”,它是普照大地,是公平的:只要相信自己的努力,就会有变化,就会有增量(成长空间)。因此,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看的是增量,而不是排名。区域对学校的整体评价也是如此,不以排名论高低。
评价的改革也给教师的成长注入新动力,刚进入学校的教师,他可以通过学校师徒结对(如骨干教师指导)、同伴互助成长(如教研组备课)等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能够在肯定成长、帮扶成长的评价环境中,找到教学的意义和价值,释放能量,影响学生。这样培养出来教师团队,他们的情绪和工作态度都是积极的,反过来又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
此外,学校打造了“启慧成长树”综合素养评价体系与数据平台,体现五育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进行动态增量评价,强调正向激励。
2.开发身边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
学校以四季成长课程,搭建跨学科学习平台。
在春天,学校以“蔷薇花墙”为课程资源,设计“发现美”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覆盖多个学段、多个学科开展教学。
为什么一面花墙,能成为课程资源呢?我们考虑的第一个层面是,它代表一种自然之美。第二个层面是它的育人问题——美的背后是什么?
这面花墙是学校的一位保安围绕校园围墙一点点种出来的,从2014年建校开始,到2017年花墙建成,前后历时三年,才成就了每年四月盛开的这片风景。学校的一位语文教师还专门给这位保安写了一篇散文,学校也以保安的名字为花墙立牌命名为“钟卫花墙”。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认为它是很好的一个课程资源,可以从认识蔷薇花的形状、颜色,画出蔷薇之美,挖掘蔷薇花背后的人文精神和花墙故事等多个维度设计课程,让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都有机会融入到这个课程中。
当道德与法治学科以该课程为载体开展教学时,我们组织学生加入护花小队,参与日常浇花、植物生长记录等实践活动,通过体验式教学,让学生深刻体悟到花墙养护的不易,形成保护环境及爱护家园的强烈意识,这种教育是直达本质的,远胜任何的说教。
当语文学科以该课程为载体开展教学时,我们针对一、三、五年级设计了“读懂春日的美好”的驱动性任务,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教学路径和过程,教学成果也不一样,最终这些成果作品都展示在学校宣传墙上面,有的班级是绘画作品,有的是诗朗诵作品,有的是感悟类的写作文章……
这是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也是最有生命力的身边课程,教师可以将学生带到花墙边上进行现场授课,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学科进行同一主题的学习如“寻找身边的美”,要遵循不同的课程实施方法,各个学科的素养目标,一定是基于本学科素养达成要求来设置的,驱动性问题也要具有本学科的学科特质。但指向主题的核心概念一定是一致的,比如“美的价值是什么?”
3.以多元活动课程,激发学生生命力和创造力
夏天,学校发起周期较长的完整的活动课程。比如学校组织几十位学生参加“未来家园”创意设计活动,在这个为期两个月的活动课程中,学生设计了城市中的“自我循环农场生态系统”,建立了未来生态城市的蓝图模型,并探究这种生态城市实现的可能性。
这样的活动课程,能够让学生做创造性的事情,激发其成就动机,而非浅层动机。
针对钱塘区在校园推进的“365健康跑”,我们也进行了校本化的活动课程优化,比如在8点半之前带领学生晨跑,晨跑后学校解决学生早餐就餐问题等,让这样的活动成为学生的“选修课”。
到目前为止,这个活动课程已经开展了7年,由校长、教师和家长组成教练团队,每天参加的学生接近200名。设置这样的活动课程是为了让学生有顽强的意志,学会坚持。通过这类活动,学生能感受到自主与自由的空间,能够释放掉内心的压力和情绪,因此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比较危险的学生个体心理发展问题。
成长型课程活动,彰显了教育的人本思想,体现了不同思维水平层次,也创设了校园的活力氛围,激发了学生活泼泼的生命力和学习力,这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校园样态。
4.以“梦想课程”,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会有小目标,小梦想。学校打造了梦想发布会这个窗口平台,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每天8点半之前,学生可以在学校广场的梦想舞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目标。
比如,有位学生发布了他的小目标:要集齐100种叠纸飞机的折法,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真的做到了,学期末,学校就把这一百种折法的过程作品,在修业室进行展出,进一步激励学生成长。
这种窗口平台的打造,对于学生个性发展和自信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成长型思维和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让学生心智自由、积极思考、积极行动的关键,也是人本办学的体现。
教育如果不这么做,就如康德所讲的“人可能就是一部机器上的齿轮”,学生就变成分数上的齿轮,而教育则成为其中的标尺,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使考上了名校,未来也不一定有很好的发展。
结构化推进思维型课堂教学改革,落实素养培养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侧重思维这个核心能力,利用这个核心能力,用思维型教学原理来培养核心素养。
“启慧课堂”的改革实践,2017年至今历经六年,每个教研组每位老师一点一点探索、积累、转变,用了五年时间形成了启慧课堂“54321”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又深入地进行了启慧课堂“三化一展”的课改实践,逐步形成了启慧课堂系统的教学模式和教研模式,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核心素养起到了促进作用。
5:启慧课堂以思维型教学理论提出的五大基本原理——动机激发、认知冲突、自主建构、自我建构、应用迁移为指导。
4:在思维型教学基本原理的引导下,学校提出了“启慧课堂”的四个评价标准:
教学导入诱发思维动机,即教师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情境,提出恰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动机。
教学过程引发思维动力,即教师需要明确课堂主问题,并围绕主问题设计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层级性问题,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科内在逻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符合,逐级提升。
教学反思触发思维监控,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交流,使得学生能够对学习的过程,掌握及运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监控和调节。
应用拓展激发思维迁移,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
3:学校以“三单”为载体推进“启慧课堂”的发展。所谓“三单”,即素养目标单、学习支持单以及素养评价单。
2:“启慧课堂”强调“2主体”。教师和学生既是课程学习的共同设计者,又是思维过程的共同亲历者,教师与学生都在课堂教学中的占据主体地位。
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认知顺序、思维特点、身心节律、个体兴趣、学习风格等多方面进行考虑,准备教学材料,设计教学过程。
1:在实践过程中,学校还形成了针对不同性质学习内容的教学程序,形成了关于课堂教学的“1设计”。
比方说,教师在习作教学中会通过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借助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和建构习作的逻辑结构,通过评价鉴赏对习作过程进行自我监控,深度落实习作素养,提升和发展高阶思维。
启慧语文习作教学程序图
学校启慧课堂改革不断深入,从2022年开始,启慧课堂改革进入到新阶段“三化一展”,突显整体设计,结构化推进,这当然是一次很大的挑战,但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然的,同时也将形成系统的启慧课堂操作手册,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实践经验应用。
通过对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持续深化探索,我们希望让学生素养都得到提升,让学生充满活力和生命力,这会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心有所依,教有所思,持敬专一,不断唤醒学生的内在自觉。教育教学一定要抓住本质的问题,坚持做下去。
作者 | 魏强 杭州市基础教研室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总校长
编辑 | 肖梅香
统筹 | 孙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