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个朝代从建立开始就充满了神奇的感觉,明太祖朱元璋以乞丐的身份从南打到北,坐上了皇帝,实现了全天下的统一,对于明朝来说,除了有朱元璋这样逆天的成功者,也有一些逆天的失败者,典型的奇葩皇帝。
例如被捉到瓦拉的“叫门天子”朱祁镇,他直接加速了王朝的灭亡,除此之外,还有皇帝沉迷于炼丹,有皇帝沉迷于女色,总而言之,后续明朝的几个皇帝十分奇葩,众人皆认为是当年的“五龙同朝”破坏了大明的气运,才导致了后来的悲剧。
明朝最辉煌的时候,莫过于朱棣的时代,不仅有朱高炽,朱瞻基这样优秀的继承人,还有朱高煦这样能征善战的武力强者,但在如此优势的条件下,难免会产生皇位争夺,只可惜朱瞻基十分强大,他的叔叔朱高煦最终夺位失败。
朱瞻基可不像他的父亲一样有妇人之仁,在叔叔朱高煦被烈火烧死之后,还下令处死了他的九个儿子。
朱高煦和朱高炽之间的矛盾朱棣其实对选定自己继承人的事情十分在意,毕竟在不久之前,自己就夺取了侄子的皇位,成为新的大明皇帝,从这一点看,主要是因为父亲朱元璋错误的继承人选择,朱允炆毫无理由地残酷打压,让他不得不起兵造反。
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朱棣在最初选择自己皇位继承人很大程度上是不情愿的,从几个儿子的性格来看,次子朱高煦骁勇善战,似乎和自己最为相像。
而朱高炽虽然是长子,但性格懦弱,身体肥胖,行动迟缓,别说为大明朝开疆拓土,因为身体的原因,连上马都成了严重的问题,虽然十分仁义,但朱棣并不在乎。
因为后者并不认为靠仁义能够管理好国家,所以并不想传给长子朱高炽,只不过当年朱元璋立下祖训,明朝皇位只能传给嫡长子,为了不引起不必要的动乱,朱棣将朱高炽立为太子,后来因为嫡长孙朱瞻基太过优秀出色,让朱棣坚定了决心。
相比于儿子朱高炽,朱棣更喜欢那个文武双全的嫡长孙朱瞻基,外出多次征战都将他带在身边,甚至专门请老师教授他学习,如果不是父亲朱高炽还活着,朱棣可能直接会传位给自己的孙子,简单来说,是朱瞻基帮助朱高炽坐稳了皇位。
但对于这一点,汉王朱高煦十分不服,他认为自己更有能力继承皇位,朱瞻基年幼,他完全不在乎,所以直接将大哥朱高炽当成了自己政治上的敌人,处处针对,甚至开始暗中招兵买马,自从朱棣立了太子开始,一直到他去世为止,皇位的争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朱高煦如此争强好胜,因为当年朱棣曾给他承诺,战争结束,后来或许是因为朱瞻基的出现,或许是因为朱棣不忍心违背祖训,这个承诺并没有兑现,朱高煦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不仅公开为难朱高炽,还称自己要做第二个李世民。
这种说法已经是公然造反,但朱棣似乎笃定他不会有什么太大的作为,所以对朱高煦的过激行为熟视无睹,在他的认知中,这个儿子虽然勇猛,但是胸中无谋略,也没有人辅佐,根本不可能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发动兵变夺取皇位。
更重要的是,太子虽然看起来柔弱,但并非是一个庸才,当了这么多年东宫太子,朝廷之中多少有一些自己的势力,况且还有朱瞻基这样的“好圣孙”帮助,即使自己不在,朱高煦也不可能从他手中夺取皇位,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朱高煦也是个不甘心之人。
他明知自己抢不来哥哥的皇位,于是就决定抢侄子的皇位,趁朱高炽去世时发动叛变,似乎要重演靖难之役,但朱瞻基并不是当年的朱允炆,连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不但没能夺得皇位,还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地步,酿成的惨烈后果让人难以想象。
朱高煦兵变朱高煦的叛乱是明朝藩王分封制度下的又一次政治斗争,其实从建文帝朱允炆开始,明朝为了强权,统治阶级都会削弱藩王特权,消除将来可能发生的隐患,朱旭的起兵叛乱就是这一社会背景下的特殊斗争,你死我活是在所难免的最终结局。
从人物之间的矛盾来看,汉王朱高煦早在朱棣时期就已经野心勃勃,处处针对太子朱高炽,后者心软,即使在后来当了皇帝也没有处理这个弟弟,毕竟朱高炽仁义的性格特征摆在那里,但朱瞻基不同,从前朝来看,他才是和汉王朱高煦之间矛盾最深的人。
很早的时候,朱瞻基就因为看不惯父亲的一再忍让而对叔叔朱高煦出言不逊,就连发生在永乐年间的汉王叛乱,很有可能也是被朱瞻基陷害,毕竟当时朱棣还在,身为藩王的朱高煦根本没有理由堂而皇之地造反,这个罪名,很有可能就是来自朱瞻基。
因为这件事情,朱高煦和朱瞻基已经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前者险些被斩首,好在朱高翅出面求情,朱棣才饶了朱高煦的性命,而朱高煦也早就明白,自己之所以没被立为太子,完全是因为眼前这个侄子太过优秀,自己从前的确小瞧了他。
根据《明宣宗实录》记载,朱高炽死后,朱高煦就有了谋反行动,朝廷派出的使者也告诉皇帝,汉王谋反已经是事实,1426年,他手下的护卫齐出,四处掠夺百姓财产,造成人心惶惶,朱瞻基得知消息后,表示自己早就预料到了这一天。
宣德八年,朱高煦发动叛乱,朱瞻基御驾亲征,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明王朝叔叔和侄子之间的皇位之争又一次开始,只是这一次,身为叔叔的朱旭几乎没有多少胜算,但从有记录的史书记载来看,对平定判断的过程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记录。
第一记载是汉王起兵造反,朱瞻基亲自带兵攻打,双方之间爆发了规模不小的战争,朱高煦甚至准备在途中截杀朱瞻基,但后者也不是寻常之辈,早年跟随爷爷朱棣四处征战的朱瞻基见过许多大场面,面对来势汹汹的叔叔也丝毫不怂。
双方面对面展开了一场实力的比拼,只因为朱瞻基实在太过强大,朱高煦始终没能实现他李世民的梦想,虽然发动了兵变,但却以失败告终,最终被大军擒获成为俘虏。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朱瞻基和朱高煦并没有交手,他私下的招兵买马,和起兵屯粮,实际上是对于朝廷的一种试探,汉王的主要目的是观察朱瞻基在当了皇帝之后对于自己的态度,所以在形式上看起来像反叛,但实际上并没有动手的想法。
最后事情也是和平解决,当朱瞻基知道叔叔造反之后,并未御驾亲征,而是下了一道招降书,从朱高煦三朝的表现来看,指定是不会投降的,如此朱瞻基出兵讨伐便是顺理成章,但让人没想到的是,汉王朱高煦在接过招降书之后,竟然选择了同意。
后续朱瞻基认为,将这样一个权力滔天的藩王放在朝廷之中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下令废除他的身份,贬为平民老百姓。
从两者的论述来看,第一种结果更加具有可信度,历经三朝所积累的矛盾,并不能靠一封招降书完全化解。
悲惨结局毫无疑问,朱高煦在与朱瞻基的皇位争夺之中失败,最终叛徒和俘虏的身份被押送回了京城,他很快就被朱瞻基送进了大牢,很多人认为,虽然汉王谋反,但和皇帝之间却存在血缘关系,叔侄二人实在没有你死我活的必要。
事实却不是如此,朱瞻基深刻知道“放虎归山,后患无穷”的道理,一代帝王要成就大事,就应该心狠手辣,即使对方是自己的叔叔,也不会网开一面,最终,朱高煦在监狱中时故意绊倒了朱瞻基,后者直接将他扔进铜缸之内,烈火炙烤而死。
按照正常情况来说,造反的是汉王,杀死他一个人即可,尤其是他皇亲国戚的身份,很多人都以为朱瞻基杀死朱高煦后就会到此为止,并不会牵连他的家人,也没有必要赶尽杀绝,但还是低估了朱瞻基的狠辣。
根据《东征记》的记载,汉王朱高煦被抓捕之后处死,除此之外,“其诸子相继皆死”,也就是说,朱瞻基杀死了朱高煦的九个儿子,如此残酷的手段令人震惊。
只是后来《东征记》这本文献不知所踪,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情,历史的痕迹是无法磨灭的,朱瞻基的狠毒手段也让自己折了寿,正值壮年就去世了。
从这里看,朱瞻基才更像李世民,他不仅杀死了自己的叔叔,还杀死了自己的九个兄弟,但不可否认,朱瞻基带来的“仁宣之治”让大明走向强大的盛世局面。
参考文献
[1]廉超.“高煦之叛”再认识[J].珞珈史苑,2014,(00):198-216.
[2]李庆勇.明宣宗平定高煦之乱原因探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01):99-104.
[3]曾凤莲.明仁宗朱高炽[J].新课程学习(上),2014,(0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