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爱孩子,为什么还对他们大吼大叫

鹰哥爱写文 2024-11-13 05:16:14

​《不吼不叫》作者:罗娜·雷纳

​在上一节的内容中,我们讲到吼叫对教育孩子并无益处,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心灵伤害,与此同时也会让父母感到愧疚,并因此自责。

虽然很多父母也知道吼孩子的副作用,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任由那些伤人的话脱口而出。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仅仅是因为缺少自控力吗?接下来这一节,我们就来聊聊父母吼孩子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引发情绪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先从一位年轻爸爸尼克“吼孩子”的故事讲起。尼克利用工作之余读研究生,因此只能利用晚上努力写论文。他的论文进展不顺,结果6岁的儿子还总捣乱。有一天晚上儿子就是不肯睡觉,怎么哄都不愿意上床。尼克气得发飙说:“我烦死你了!”

见到父亲发火,儿子只好哭哭啼啼地上了床。而儿子之所以不愿意睡觉,是因为他在学校待了一整天,很想念爸爸,所以很希望在睡前能跟爸爸再多玩一会儿。但尼克的吼叫让他觉得,爸爸有比和他在一起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这让他很伤心。而吼孩子让尼克的心情也不好受,以至于之后无法继续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论文上。

事后尼克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情绪失控。答案就是论文进展不顺,导致压力太大。儿子稍微不听话,尼克就会忍不住想:这个孩子就是顽劣,都那么大了,怎么还像小宝宝一样黏人呢?”就这样尼克人为地给孩子增加了一层“讨厌”的滤镜。

如果尼克没有面临论文的压力,或许他就能接收到儿子通过无理取闹释放的信号。这个孩子的适应能力比较弱,而且他们刚搬了家,儿子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睡前习惯。如果尼克能给儿子放点儿音乐,或讲个舒缓情绪的故事,情况或许就会好很多。

这是尼克地故事,接下来我们通过单亲妈妈帕特的故事,来看看那些负面想法和感受是如何刺激我们的情绪,触发吼叫的。

帕特从早上就开始烦躁不安,因为她刚换了新工作,希望在下午的会议中能给老板留下好印象。但开会导致她无法去看女儿的足球比赛,这让她开始觉得自己是个糟糕的妈妈。

帕特在厨房忙活着做早餐,女儿却突然提出早上想吃米奇薄饼。帕特一下子爆发了,冲着女儿大吼道:“你当我是什么?你的私人厨师吗?赶快吃早饭,我可不能迟到!平时你总要我给你买这买那,如果我丢了工作,家里哪还有钱买?别再胡闹了,赶快吃饭!”

帕特因为新工作引发的焦虑,以及不能陪伴女儿引发的愧疚,在吼叫前就已经让她变成了一只充满负面情绪的火药桶,稍微一颗小火星就能引燃爆炸。而孩子提出想吃薄饼的要求,恰好成为了引发这场爆炸的小火星。

罗娜·雷纳把这颗小火星称为“触发器”。就像开车时,只要看到前面车的刹车灯亮起,我们就会下意识地踩刹车。在承受巨大压力时,孩子哼哼唧唧的抱怨就相当于前车亮起的刹车灯,会触发父母下意识的反应,那就是开始生气地嚷嚷。

而当我们开始嚷嚷后,内心的负面想法和情绪还会不断升级,让人焦虑、害怕、失望、生气,同时产生更多混乱狂躁的想法,为最初的小火星提供燃料,最后引发大爆炸。所以心理专家说,在愤怒之前有两个排头兵,一个是压力,一个就是触发怒火的想法。它们接踵而来,让我们的情绪彻底失控。

比如有位忙于家务的妈妈看到孩子把脏袜子乱扔。妈妈会生气地想:这孩子怎么这么懒!而且我一直要他不要乱扔脏袜子,他就是不听,他根本就不在乎我的劳动成果……妈妈的负面情绪在不断升级,见到孩子后自然会情绪失控。

对这位辛苦忙碌的妈妈来说,脏袜子只是一个触发器,之后的各种负面想法让她的情绪逐步升级,最后达到一个爆发点,导致她通过大吼大叫来释放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孩子只是听到了妈妈的吼叫,却无法理解吼叫之前妈妈内心经历了多少波澜。

吼叫育儿,通过原生家庭代代相传

对有些人来说,压力和经常出现的情绪触发器会使得吼叫变成一种习惯,一种不假思索的下意识,就像早晨起来先刷牙,进门第一件事是脱鞋一样。而且这种习惯,还会通过原生家庭的影响代代相传。

罗娜·雷纳的客户詹姆斯就是这样。他来自军人家庭,因为驻地变动不断搬家。他的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勤劳、节俭,把家收拾得很整齐,把孩子们打扮得很清爽。但父母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很严厉,会因为孩子无法理解的原因而大吼大叫。

詹姆斯特别害怕爸爸发怒。有一次他不小心打碎了一个餐盘,为了避开爸爸的惩罚,他不得不撒谎说是弟弟干的。还有一次爸爸因为一件芝麻大的小事大发雷霆,狠狠地揍了他一顿。因此,小小的詹姆斯暗自发誓,以后绝不对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

长大后詹姆斯成为了一名高中老师。他喜欢他的工作,也深得学生和同事的喜爱。但这份工作的收入并不高,他只能和家人租住在一个很小的房子里。詹姆斯拼命赚钱,渴望买一所大房子,让孩子们过上安定的生活,这也是他的童年所缺失的。

詹姆斯有两个孩子,大儿子性格温和也很听话,小女儿个性很强,而且非常倔。很快詹姆斯就变得暴躁易怒,尤其是看到小女儿因为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大哭大闹时,他总会忍不住发脾气。要知道詹姆斯小时可不敢哭闹,因为这会招致父母更多的惩罚。

詹姆斯感到十分沮丧,他眼含热泪对罗娜·雷纳说:“我不想像父母那样吼孩子。我跟我的学生相处得很好,可是面对女儿的时候,我就变成了一个恶毒的人。请帮助我,不要再重蹈父亲的覆辙。”

在罗娜·雷纳的指导下,詹姆斯意识到尽管自己保持着警惕,但还是无意识地继承了父母管教孩子的方式。很多时候就连身体反应他都和父亲一样,比如被激怒时,他会双手交叠在身体前面,此时他甚至能从自己的声音里听到父亲的声音。

随着更深入的挖掘,詹姆斯意识到为什么面对女儿弄得乱七八糟的饭桌,自己总是忍不住嚷嚷。这是因为当年他的父母严格要求孩子们保持房间整洁,严厉禁止他们在饭桌上玩食物。詹姆斯终于把自己的情绪失控与童年经历联系了起来。

对詹姆斯来说,能看到两者间的关联,意味着他前进了一大步。表面看,他是因为女儿弄乱了饭桌而生气吼叫,但其实他是在借此表达对父母当年严格管教的不满。这种洞察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育儿之路,而不再成为父母作风的回响。

之后,詹姆斯进一步深挖,发现自己其实也在生妻子的气。当妻子出差时,他早上要负责催促孩子们起床上学,晚上还要收拾床铺哄孩子们睡觉。这种全天候的“当值”让他的神经一直紧绷着,只要孩子们的表现稍微不如意,就能让他变得愤怒沮丧。

以上几个故事提醒我们,吼叫前我们可以多想想,自己到底在朝谁发火?自己究竟是被孩子的行为激怒了,还是把他们当作了迁怒的对象?比如詹姆斯,最初让他生气的是自己的父母、妻子,但他无意识地选择了更安全的对象,也就是孩子,来发泄怒火。

大吼大叫也许能帮我们暂时释放压力和痛苦,却无法帮我们看到掩藏的其它情绪,比如恐惧、悲伤、无助等等。就像詹姆斯,在控制住吼叫后他才意识到,自己的愤怒之下隐藏着悲伤,因为没有一个自由自在、想乱就乱、爱玩就玩的童年而悲伤。

经过认真反思,詹姆斯发现自己童年缺失的东西,恰恰是女儿想要获得的乐趣。刚开始他想通过愤怒,来躲开那些痛苦的回忆,但事实证明只有找出痛苦的源头,才能获得战胜回忆的力量。最终,詹姆斯变了,他愿意和女儿一起开开心心地做傻事,疗愈童年时的伤痛。同时他也主动和妻子协商减少出差,从而给自己更多的支持。

0 阅读:99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