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围观过婆罗多的52度以上高温,现在整个华北也频频出现40度甚至是42度的极端天气!这暗示环球都在越来越热,任何一个单独的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这么高的气温,风扇是基本不管用了,必须开空调才行。过去也谈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古代的夏天其实也很热,那么在为期数月的盛夏,如何穿着二三十斤的铠甲去打仗?而且在古代,属于身份越高,铠甲越精良完善的存在。一般士兵可能就只有一套皮甲做做样子,而到了正宗的将军甚至大帅的级别,肯定是标准的全套明光铠,从头包到脚!将军们骑的高头大马,也都是有全套马甲的。问题是如果现在有谁在40度的阳光直射下还敢披挂上全套铠甲,不用敌人来打,自己半个小时就会中暑而挂。那么古代既没有空调也没有电风扇。
难道这仗就不打了?或者在夏天都像许褚一样的光膀子上阵?显然不行。其实古代的铠甲发展到极致,就是明清时代的棉甲为主。最高端的是在棉甲里面再缝上镔铁装甲板。棉甲就是用优质棉花掺水一次次的拍打而成,最后再晾干强化,基本原理与当今的凯夫拉纤维装甲其实是一样的。棉甲在前胸后背等重点保护位置都非常厚,至少3厘米,甚至会有5厘米级别的。这样看来,一套棉甲本身就是一件大棉袄!如果在40度的气温下穿上作战,真的不用10分钟就能热晕。其实古代中原与北方的战争都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秋后草黄以后才开战,然后等到来年开春之后到麦黄之前就收兵。本质上就是避免炎热天气下披甲作战,因此一些大的战役都发生在冬春季节。如果是延续到盛夏的战争,
大多都是双方谁也没法控制进度条的“烂仗”!这就是所谓: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匈奴都知道打仗要趁凉爽天气,何况有更好文化水平的中原。那么问题是盛夏暴晒下无法披挂上阵,这个难题到今天已彻底解决了吗,真的未必!狼山对此可以说有切身体会。第一次进入坦克内部,是在1990年代一个冬天的下午,外界气温大约在零度上下。应该说还是有点冷。结果爬进一辆59式坦克的内部,与驾驶员交流了不到十分钟,居然一身是汗的爬了出来!总体感觉坦克内部,在冬日中午的太阳直晒下都能到二十七八度,这要是把发动机打火开动起来,再让4名乘员都挤进去,估计瞬间会超过30度;这可是大冬天的坦克内部!如果是盛夏呢?真是不敢想象。而当年装备的上万辆,
坦克,从59到69,再到79式,没有任何1辆是内部有空调的,具备空调的主战坦克,已经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那么当年在盛夏,所有的坦克与装甲车都全部放假,避免参战或演习吗?这肯定是不行滴。当时给坦克乘员临时降温的只有水冷背心;其实作用不大。一场演训下来,作训靴都能倒出汗水;所有乘员体重人人下降几公斤是一点都不奇怪!那么到了当今,在40度以上的高温下,具备空调的第3代主战坦克,与配套的步兵战车,就能像开轿车出门一样舒适了吗?还真未必!比如MIA1就大量的输入了中东沙漠地区。当王爷的雇佣兵驾驶M1与拖鞋军干架时,动不动就会丢弃大批坦克与装甲车辆落荒而逃!与其说是这些雇佣兵怕拖鞋军的反坦克导弹,还不如说是乘员组实在受不了,
在中东沙漠的白天,动辄45度到50度以上的暴热中驾驶空调近乎失灵的一堆铁嘎达!毕竟不论是M1还是豹2,基本都是为欧美相对凉爽的作战环境配备的。其小功率的车载空调,在中东沙漠中完全是近乎纯摆设!结果一听对面枪响,就立即把这种65吨的庞然大物丢下跑路。而拖鞋军完整俘虏这些所谓的先进主战坦克后同样不稀罕,直接一把火烧掉了事,显然,自由散漫惯了的拖鞋军也不想进入这些超级热闷罐里受罪。到目前全球真正可以满足沙漠55度高温的主战车辆,只有东方大国卖给大户与中户们的155自行大炮。里面的空调都是高端特制的,大受欢迎也是必然!
装甲兵专门有一项耐热训练。海湾战争选在冬天开打,为了发挥热像仪的优势,又专门选在晚上进攻。
而且一般认为19世纪之前至少在东亚平均气温是高于现代的,史书里经常有某些物种出现在比现代该物种生活区域纬度高得多的地方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