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道德经0440:是故不欲琭琭如玉,不欲珞珞如石。

妍春聊文化 2025-03-25 17:37:00
【前提示】 老子本來是想打個比方讓人們很好地理解,他上面論述的這些深刻道理,真可謂深入淺出。但由於幾千年來人類生產能力,社會生活以及語言文字的演變,已經使人們不再理解這“琭琭”and“珞珞”到底是什麼意思。想想老子他堂堂偉大的聖人,也有不得已,也有如此的悲哀。以至于說文解字都不收錄“琭”這個破字,很多家的字庫動輒為此宕機。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鐘,一句道德經。今天我繼續給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最後一句“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琭琭,讀作lulu,說文解字不收。我也無力去追尋老子那時候的古韻鄉音,以及各國文字演化。我以為應該是“碌碌”,讀作“綠綠”。就是花花綠綠的意思。 珞珞,本義同礫,礫石。小塊的石頭。這裏實際上是“落落”的本字。 所以,不要被花花綠綠的表面色彩遮蔽了你探索真相的法眼,而要透過表象看到天然去雕飾赤條條的純粹本質。 【不充说】 我把“琭琭”解作碌碌之別字,原本是綠綠。花花綠綠的綠綠,意為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外表。“珞珞”解作礫石的本義,即“落落”。有赤條條的意思,就是沒有任何遮掩的光溜溜的沒皮子的玉石。 主要就是根據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中写道:“落落之玉,或乱乎石;碌碌之石,时似乎玉。”此处“落落”与“碌碌”相对。光溜溜沒有皮子的玉,可能會以假亂真,混在礫石之中。花花綠綠表面光鮮的石頭蛋子,有時候時不時被當成玉。 我認為老子和千年後的劉勰說的是同一個意思。老子說正是不要把花花綠綠表面好看的石頭無以為美玉,也不要把光溜溜的裸玉當成石頭。 不欲,誰也不想。 所以,誰也不想把花花綠綠的石頭當做美玉,誰也不想把落落大方的美玉當成石頭。 也就是說,一塊石頭是不是美玉,不是看他的表面是不是光怪陸離,而是看他的實地品相。表面好看的石頭有可能混在玉石堆裏,光溜溜的玉石很可能混跡在石垃子里。 對照上面所說的“侯王們自稱孤寡不榖”以試圖掩蓋他們位高權重富甲天下自以為君權神授的虛假,以博得人們的同情和認可。 我們就可以很順利的理解侯王們說的(言,表也)好可憐,但他們還是石頭還是石頭。不能因為他們說的可憐就真的很可憐,就抹去了“不正”的本質。 侯王們得一以正,就是能夠真實的不加掩飾地面對,這才是“正經”。 這樣才能完美地周全地揭示“正”的含義。 首先是正宗。這是解決他們的身份地位統治權來源的正當性合理性問題。 然後是正確。所謂正確比較慢說,對於老子來說,是不是符合天道,是不是履行聖人之道,就是無為主義,就是不言之教,就是“有一派釋老者認為整部道德經就是在教給一個侯王怎樣做一個這樣的侯王”的全部教案講義。 再就是,正常。正常的社會秩序,有高有低有貴有賤實際上是正常現象不需要故意遮掩,只需要真實對待。不需要偽造粉飾,只需要真實自然。尤其是不能用嘴忽悠天下人,說我雖然身處高位,但我也是很寂寞的,身邊連個說真話的人也沒有啊,我好可憐啊,這也是上天對我的懲罰啊。 古老的凡爾賽体! 這才是老子這個比喻真實喻意,而不是傳統流行的解釋,直接落實到個人修養之類的“不願做華美的寶玉,而甘願做堅硬樸實的頑石。 有毛病吧?為什麼要做頑石?又臭又硬[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AI作文】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这句话出自《老子》。“琭琭”形容玉的华美,“珞珞”形容石头的坚硬质朴。其大意是:因此不愿意做华美的宝玉,而宁愿做坚硬质朴的石头。 这句话反映了老子对于人生价值和处世态度的独特见解,强调了质朴、真实和低调的重要性,反对追求表面的华丽和虚荣。您是在研究《老子》相关的内容,还是对这句话有特别的感触呢? 【這樣的解讀與整章的主題何干?】 #道德经#​ #春日生活打卡季#​ #每日幸运签#​ #吴艳妮:我不是靠流量吃饭的#​
0 阅读:7
妍春聊文化

妍春聊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