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中,“琴棋书画”是修身养性的四艺,亦是身份与才情的象征。但鲜有人知,明代一位年仅19岁便离世的“荒唐”亲王——朱檀,竟也诗书礼乐无一不精。
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出生仅两个月便被封为鲁王,少年时博学多才,却在就藩兖州后沉迷炼丹,最终英年早逝,被朱元璋赐谥为“荒”。
然而,这位“荒唐”亲王的陵墓中却琴棋书画俱全。天风海涛琴、围棋、古籍、书画等文物,恰似一幅明代雅士的“四艺图卷”,展现了他的另一面。
今天,跟《寻馆记》一起穿越时空,感受朱檀的雅致人生。
天风海涛琴是最具传奇色彩的文物之一。因琴背龙池上方刻四字篆书阳文“天风海涛”而得名。传闻,宋元时期曾为皇室珍藏,后随祥哥剌吉入葬鲁地,最终成为朱檀的陪葬品。
此琴为唐代制琴大师雷威亲斫,形制属仲尼式,琴身长121厘米,通体髹黑漆,琴面布满蛇腹断纹,十三枚金徽璀璨夺目。
琴底有长条形龙池和凤沼两共鸣槽。其中龙池内有墨书题记“大唐雷威亲斫”,印证了其跨越唐宋元明四代的传承史。
朱檀墓出土时,此琴七弦已失,仅存调弦用的七个玉轸,但它的形制与工艺仍令人惊叹。宋代陆游有诗赞曰:“古琴蛇跗评无价,鱼肠宝剑託有灵”。
这把流传千年的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更象征着朱檀的文人气质。
“纵横十九道,迷煞多少人”。围棋起源于中国,是中华民族沉淀千年的古老智慧。
春秋、战国时期已在社会上流传,东汉中晚期逐渐盛行,南北朝时期较为兴盛,唐宋时期更是得到帝王们的喜爱。
明代围棋文化亦是风靡,藩王作为贵族阶层,常以对弈为雅集活动。
据说开国皇帝朱元璋很喜欢下围棋,曾因下棋输给宰相徐达,将莫愁湖赐给了他,并筑“胜棋楼”一座。
朱檀墓中出土了完整的棋罐、棋子和棋盘,在我国历年出土的围棋中实数罕见,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这副围棋包括纵横各19道的白纸棋盘,黑子175枚,白子181枚,共356枚玻璃棋子,分别装放于两只戗金山字纹黑漆卷木胎罐中。
围棋的棋盘和棋子形式极为简单,却蕴含了无穷的变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朱檀墓出土的古籍与文房珍宝,是明代亲王“书”艺的集中体现。墓中出土的古籍均为元刻版善本书,共计六种。
分别是《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少微家塾点校附音通鉴节要》、《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四书集注》、《朱子订定蔡氏(书)集传》和《增入音注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传》。
书籍在墓中遭水浸泡,出土时已粘结成块,后经专业机构修补装裱后,保存至今。2008年,这些古籍全部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这些古籍不仅为研究我国古代政治社会及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实物标本,更印证了朱檀早年“好文礼士”的记载。
文人的风骨不仅体现在琴音、棋局和书卷里,更凝练于意境悠远的画作中。
朱檀墓中出土的宋代《葵花蛱蝶图》为圆形扇面绢本,在画的上方采用了金粉设色没骨法,绘制了欲飞欲落的彩蝶和俯仰生姿的黄蜀葵。
在画的正上方有“皇姊图书”朱印,这枚印章的主人为元代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剌吉。
在另外一侧有金粉题跋,是宋高宗赵构所书写的“白露才过催八月,紫房红叶共凄凉。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夕阳。”
此幅作品以诗配画展现出了文人的雅趣。
朱檀墓中出土的另一幅珍贵的画作是钱选的《白莲图》,采用白描淡设色的手法,画出了三花三叶,表现出白莲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之美。
钱选为元初八俊之一,这幅画上有钱选自题诗一首,内容为“袅袅瑶池白玉花,往来青鸟静无哗。幽人不饮闲携杖,但忆清香伴月华。”
这幅画作因在水中浸泡过久,画面所施颜色脱落严重,仅莲茎尚且清晰。
这些画作不仅对研究宋元书法绘画、扇面文化发展等有重要意义,更成为朱檀艺术审美的见证。
朱檀的一生,是风雅与荒诞的交织。
尽管史书以“荒”字盖棺定论,但这些文物却为后人打开了一扇窗。
透过天风海涛的琴声、黑白交错的棋局、墨香犹存的古籍与金碧斑驳的画卷,我们得以窥见一位少年亲王的文人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