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运动装备研发、智慧交通保障、场馆安全建设等关键领域贡献“硬核力量”,为这场冰雪体育盛会注入科技动能。
高阻尼碳纤维雪板
国产雪具破冰突围
在新材料领域,哈工大航天学院赫晓东院士团队以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为基础,结合高弹纤维科技和钛合金新技术,突破了国产冰雪运动器材在工艺和原材料方面的关键难题。该技术采用航空高弹复合芯材和航空机翼技术,使器材性能和寿命大幅提升。其衍生产品成功应用于本届亚冬会,这是中国产品首次进入国际赛事核心雪具领域。通过结构设计,该技术还开发出更适合亚洲人体特征的冰雪运动器材,填补了国内竞技雪板设计与制造的空白。
冰雪环境下高速公路AI数字化管控平台
智慧交通全面升级
哈工大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谭忆秋教授、徐慧宁教授团队基于AI多目标优化选址,在绥满高速哈尔滨-亚布力段布设传感器,搭建了冰雪环境下高速公路AI数字化管控平台。该平台通过先进的传感器网络、数据分析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有效指导交通管理,减少冰雪天气导致的拥堵和事故。团队研发的抗冰防滑沥青路面技术应用于亚雪公路亚布力至滑雪场路段,实现了冬季路面无雪无冰,提升了高等级公路的通行效率。此外,团队研发的沥青铺面工程质量数字化在线管控系统应用于哈尔滨友谊路段改造中,推动了寒区城市道路施工质量和服役寿命的提升。
使用无人机进行冰面检测
王为教授团队运用路桥隐蔽病害数智检测技术,利用探地雷达扫描道路和桥梁,生成地下三维空间图像,精准识别潜在安全隐患,为亚冬会交通基础设施安全提供保障。团队还采用无人机结合图像融合算法,提高了冰面勘测的全面性和效率,并利用二三维探地雷达检测冰面及其下层结构,为冰上建筑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
装配式复合材料拱形骨架边坡
冯德成教授团队研发的混凝土制品新型聚羧酸减水剂技术和装配式复合材料拱形骨架边坡防护技术,助力亚雪公路顺利通车,并为尚志市亚布力镇市政道路提档升级工程提供技术服务。
袁杰副教授团队承接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场道工程第三方检测任务,提供全过程质量检测与技术咨询服务,保障了严寒地区机场施工质量和道面设计使用寿命。
运动员宿舍环境管控效果现场测试
环保管控双管齐下
为保障亚冬会场馆内空气质量,哈工大建筑与设计学院沈朝教授和王芳副教授团队承接了室内装修污染物及气味预评估工作。团队运用空气质量预评估技术优化装修方案,为施工单位提供材料选购依据。在马军院士的支持下,团队协同纳米高活性光催化污染物治理技术,形成从源头防控到末端净化治理的双保险路径,为亚冬会环保安全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陆诗亮教授团队深入屋面现场勘测
场馆建设智造典范
为确保亚冬会开闭幕式场馆建筑安全,避免屋面结露、渗漏等问题,哈工大建筑与设计学院陆诗亮教授团队采用局部覆自粘性低温金属防水隔气膜工艺,并增设双层临时保温措施,阻隔漏水滴落并增加除湿设备。团队利用春节前后组织施工,顺利完工的建筑经受住了天气变化的考验,为开闭幕式提供保障。此外,陆诗亮教授团队还设计了“‘滨滨’‘妮妮’奇妙漫游亚冬”主题文创产品,成为哈尔滨承办亚冬会的独特纪念。
黄陆军教授团队3D打印的城市地标
科技艺术交相辉映
哈工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黄陆军教授团队采用光固化3D打印技术,微缩重现具有哈尔滨城市特色的建筑景观模型。这些模型在亚冬会期间的重要活动展示区域亮相,成为展示哈尔滨城市风貌与文化底蕴的生动窗口。团队不断优化模型参数与打印工艺,以超高精度还原每一个细节,彰显科技赋能下的城市风采。
本届亚冬会奖牌“竞速精神”由哈工大建筑与设计学院校友邹存亮团队设计。从全球征集的192套方案中脱颖而出后,团队在100多天内设计了9套方案,最终呈现的奖牌成为成就与荣誉的象征,展现了高校服务社会、助力体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担当。
(图片由哈工大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