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环境部公布的一个数字引人关注。截至目前,全国共建设完成宁静小区2132个。悄然之间,“宁静小区”在全国不少城市落地开花。
去年,生态环境部研究起草的《关于推进宁静小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已向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等十个部门和地方环境部门征求意见,要求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的小区,到2027年,各地宁静小区建设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到2035年,宁静小区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
在城市化的轰鸣声中,人们对于“家门口”的宁静从未如此渴求。商家促销的喧嚣、工地施工的嘈杂、广场舞音响的外放、歌舞娱乐场所的欢腾、汽车急促的马达和喇叭、邻居装修的敲打……都像一个硕大的环绕立体声音响,不断敲击着市民的神经。生态环境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平台接到的投诉举报中,噪声扰民问题占61.3%,排在各类环境污染要素的第一位。
在城市文明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噪声与安宁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城市发展需要活力,市民生活需要安宁。也正因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千头万绪”,对噪声的治理也更加成为一个需要各方参与的系统性工程。
“宁静小区”,作为守护人们生活最后“港湾”的一项生态环保工作,击中了人们的痛点,彰显了文明社区建设的必然走向,也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
“宁静小区”具体怎么建?有哪些城市管理部门参与其中?采取了哪些刚柔并济、防治结合的策略?何时形成完善的建设标准和评价体系?居民是否真的满意并能长期守住小区的这份“宁静”?这些疑问都像是一道道开放题,书写着过往城市噪音治理的成效,也重新摆在城市建设者的面前,有待进一步作答。
多地已展开试点。有城市管理者加强道德警示教育——在小区张贴降噪温馨提示、文明养宠公约,在小区出入口设置限速禁鸣标识、静音提示牌等。
有城市加强制度建设管理——依法逐步将排放工业噪声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经营者纳入排污许可管理。
有城市寻求创新手段——在小区内安装“噪声可视化”电子屏,将抽象分贝转化为直观色彩,激发居民自律意识。
不过应该看到,要让更多小区真能静得下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就在前不久的新闻里,上海一小区“噪声可视化”电子屏坏了许久却未能修理,市民不堪忍受自家楼下街角公园不分昼夜的露天ktv和广场舞噪音,无奈之下只能把自家的窗户用隔音板封死。安排了“静音车厢”的高铁屡上热搜,但能否真的静音主要靠乘客自觉,并无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管理规定。
我们期待更多城市“宁静小区”建设能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拿出实策、见到实效;更多城市将噪声治理从“政府单打独斗”转向“社会价值共创”,进入“预防-监测-共治”的全周期管理;更多城市将“静音”方法熔铸于基础设施建设、糅合进综合治理系统,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的全链条降噪。
期待将来,宁静能成为继绿色、宜居、智慧等词汇之后的又一个城市文明关键词,让居民能真正住得安心、睡得踏实。
图片:新华社、海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