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的兴安盟扎赉特旗尚未完全苏醒,但好力保镇增减挂钩项目安置小区里已涌动勃勃生机。暮色中,黛瓦白墙的楼宇与未消的残雪相映成趣,油亮的柏油路如墨线般划开田野,节能路灯在料峭春风中站成守护的队列,而这画面中最动人的风景,当属悠闲散步的村民脸上的笑容。
好力保镇增减挂钩项目安置小区。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试点镇,扎赉特旗好力保镇创新实施货币补偿、回迁安置、异地购房补贴、以房换房、公立幸福院“五型安置”模式,用“地增减挂钩”这把金钥匙,为水田村、先锋村等4个行政村16个自然屯的898户村民打开了幸福生活的三重门,让大家过上了“出门种地,回家住楼”的新生活。
从“忧居”到“优居”的跨越,不仅是屋顶的抬高,更是生活品质的跃升。水田村村民李俊福家的温度计定格在23℃,曾经需要劈柴烧炕的汉子,如今穿着短袖斜倚在崭新布艺沙发上,翻看着手机上的春耕资讯。妻子贾桂萍精心打理的杜鹃花在恒温环境里开得正艳。“新房子又亮堂又暖和,再也不用烧炕取暖了,别提有多方便了。”贾桂萍的话语间满是对新生活的满意与憧憬。
李俊福的新家精致又温馨。
“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水田村齐淑华擦拭着锃亮的灶台笑道。她的厨房里,电磁炉的嗡鸣替代了灶膛的噼啪,智能电饭煲飘出稻花香,洗菜盆里哗啦啦的流出不再冻手的温水,外孙女在客厅里跑来跑去,笑声回荡在新房里。
这些变化中还藏着更深的民生智慧。安置工程实施过程中,好力保镇创造性构建“九区一中心”功能布局,配套建设仓房区、农机库、共享菜园、粮食储藏区、人畜分离养殖区等生产设施。“安置小区要全方位保障回迁村民生产生活质量,最大限度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好力保镇水田新村党支部书记贾立冬介绍说,在建设安置小区时,充分考虑了群众的现实需求,还配套建设了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以及供暖、供水、污水处理等配套设施。
土地增减挂钩释放的不仅是居住空间的升级,更是发展格局的重塑。通过拆旧复垦,好力保镇新增耕地4631.63亩,这些“黄金地块”通过公开竞价承包给了本地合作社和种粮大户,收益归村集体所有,用于补贴村民的物业费、取暖费,剩余资金还可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进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钱百昌在宽敞明亮的新家。
扎赉特旗欣儿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钱百昌在宽敞明亮的新家算了一笔账:2024年承包的310亩腾退复垦土地,让他增收了4万元。“以前攒钱盖房,现在住楼还能赚钱!”他摩挲着新房的大理石窗台,眼里映着窗外白雪覆盖下的良田。
“腾退复垦的4631.63亩耕地将全部改造成有机水稻田,要让土地整治释放的生态价值持续转化为发展动能。”好力保镇党委书记鲁永泽表示,今年。好力保镇将全力推进增减挂钩安置区配套项目建设,同时,重点完善好力保镇30公里景观环线设施,打造四季皆景的农文旅深度融合格局,让搬迁村民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
春风轻拂在好力保镇的田野上,仿佛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新生与希望。在这里,土地增减挂钩不是冷冰冰的政策术语,而是小区单元门口的无障碍坡道,是明亮路灯旁的监控探头,是大屏上滚动的物业补贴公示。当炊烟变成楼宇间的万家灯火,好力保镇用土地的智慧重组,在乡村振兴画卷中增添一道生动笔触。
内蒙古日报·草原云记者:高敏娜
通讯员:王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