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之后的开学季,“体育课”成为了舆论场内的热门话题。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其中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体育锻炼等措施,引发了许多关注和讨论。
事实上,近年来,类似的措施与要求已经在国内各地逐渐走上台前,形成了一股重视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浪潮,而这样的趋势,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与点赞。
每天一节体育课逐渐成“标配”
在北京出台的措施新规中,多条规定都对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提出了硬性要求:比如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
与此同时,文件中也对体育课的保质保量完成提出了明确要求: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强化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同时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
除此之外,文件中还提出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课内、课间、课后服务一体化设计;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等内容。
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措施文件有利于体教融合,进一步强化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让体育课从“外在要求”转变为孩子的“内在需求”。
今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其中就提出了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
而近年来,重视青少年校园体育锻炼的规定,已经在国内各省市陆续推出并投入实施。
截至目前,包括河北、广东、陕西、湖南、宁夏等省市自治区都已经先后出台文件,“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等要求,逐渐成为新的“标配”。
体育的重要性正逐渐被更多学校和家长认可。
青少年体育需校园、家长合力
在这股增加青少年体育锻炼时间的浪潮中,上海也是先行者与推动者。
在202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中,就明确提出了“每天2小时”的概念——“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倡导学生每天参加校外体育锻炼1小时,家庭、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予以支持和保障。”
每天校内的体育锻炼,不仅只有体育课,也包含大课间、校内社团、学校特色项目等内容。许多学校都采用了“3+2”(每周3节体育课+2节活动课)或“4+1”的形式,而部分学校提供的体育活动时间还要更多。
上海市杨泰实验学校校长万叶华就对澎湃新闻记者介绍,“体育课每周五节,还要有两节体育活动类课程,包括本校特色的乒乓球项目,也有羽毛球、跳梯、篮球等项目供选择。”
“另外还有每天30分钟的大课间,学生们也会进行体育活动,各种体育运动时间加起来,基本上每天是远远超过了1小时,可能在90分钟左右。”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沈鸿雯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当下上海各学校学生达到要求的体育锻炼时间基本都没有问题,运动的形式也很丰富,相比以往,体育氛围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在开启体育进中考之后,家长和学校对体育都更加重视,不仅是分数,现在全社会对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愈加重视。比如当下各种体育类机构不断涌现,也说明了大家对文化成绩与身心健康都很重要这个理念的认可。”
有体育锻炼才有健康的下一代
据沈鸿雯介绍,在其当下的体育课实践中,已经在践行“体能训练不缺位”的要求,针对速度、灵敏、力量、耐心等不同的领域,体育教师会安排不同的针对性训练,提升学生体质。
而看到当下全社会对于青少年体育锻炼越来越重视,体育老师被“占课”的情况越来越少见,他作为体育教师也颇为欣喜,“教育的观念也在变化。小朋友也不能一直关在教室里,我也希望他们能够在操场上多去接受阳光,这对他们的身心都有帮助。”
“首先是有助于孩子们体能的增长,其次在心理层面,现在很多孩子出现抑郁等心理问题,体育也能够给予他们勇于攀登、勇于拼搏的精神,通过体育活动来释放压力。”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研究员黄镇敏表示,“孩子们体育锻炼时间不足,导致近视率、肥胖率越来越高,慢性病、心理疾病越来越多。”而根据众多科学研究,运动不仅可以促进健康,也是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水平极其重要的途径。
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成都市天府第七中学校长陈刚就直言,体育活动影响学习的观念,应该也正在逐渐改变,“体育会影响教学吗,显然不会,(有了运动习惯)孩子们都会觉得(学习)再难也不难。”
“运动就是最好的教育,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完全没有矛盾。人是动物,动物的本性就是动,不让人运动就是一种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