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朐县有个偏远的山区小镇寺头镇,盛产山楂却一直不温不火。近年来,这一承载着几百年历史的传统作物,在新时期新农民的手中,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红红的山楂果出访欧美的历程就是一段科技、创新与梦想的传奇,是一首关于奋斗、团结与希望的史诗。
山楂,这一药食同源的古老树种,在寺头镇这片大地上扎根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它见证了小镇的沧桑变迁,也承载了历代农民的辛勤和汗水。然而在漫长的岁月里,它始终未摆脱传统农业的限制:产量不稳定、品质差、销售渠道单一等。那些一直把它当宝贝侍奉的农民,并没有因为对它精剪细管而改变贫穷的命运。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大力扶持,栽种面积迅速扩大,成了寺头镇主要的农产品之一。呈子村一位年轻农民马相亮,就在这一行业中,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淘得了第一桶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9年4月,马相亮注册资金1757万元,成立了“临朐县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
此时的马相亮想的是,自己富起来了,可家乡青壮劳力外出打工,妇女和老人在家,一年到头,累死累活,仍然入不敷出。他自己培育、管理山楂经验已成熟,山楂销售也有一定的路子,如果把山楂产业做大,把单打独斗的散户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销售方面可以抱团共闯闹市,避免议价能力差的农户经济上造成损失,种植户就会增加些收入,能够带领乡亲们尽快脱贫致富。
恰逢其时,寺头镇以创建农业产业为契机,在持续摧广“合作社+农户”模式基础上,围绕“精准农业”“绿色有机”和“功能附加”三大方向,把产业做优做强,助力农民增收。马相亮成了新农业行业的领头羊。他通过与青岛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划区试种、摧广,打造特殊山楂品种,对应特殊山楂制品的“精准农业”模式。推广绿色有机产品,立足现有绿色食品基地,对合作社社员采取统一种苗供应、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检验检测、统一产品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集中推广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预警等先进技术,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新建虫情预警塔1座、高效智能捕虫器163盏,打造1000亩山楂标准种植示范生产基地。生产经营主体持续壮大,以相亮山楂标准种植示范基地项目为龙头,带动980户农户,大力宣传、推广绿色有机农产品,将种植基地扩展到8000亩。产品质量持续提高,绿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越来越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截至目前,相亮山楂先后获得中国绿色食品认证,“寺头山楂”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9年获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等称号,2020年临朐县寺头镇相亮山楂基地成功入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乡村振兴点;2024年11月临朐县寺头镇绿色食品原料——山楂,标准化生产基地入选国家级名录。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2021年荣获潍坊市“十佳”合作社荣誉称号,“相亮山楂”产品先后获得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河北博喜食品有限公司,山西维之王食品有限公司的原料供应基地等等。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品牌效益带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社员的收入。
“临朐县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能够获得如此多的殊荣,女儿马立新、女婿孙玉鹏、儿子马赛的加盟功不可没。他们的加入给合作社注入了科技、创新的活力。在山楂全产业链条发展、深挖山楂潜力思路、丰富山楂产业业态、加强山楂品牌推介等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女儿知识丰富,眼界高,建议父亲组织部分合作社骨干社员,由自己带领北上河北、辽宁,南下河南、江苏观摩各类农民合作社的经营状况,让大家了解合作社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和潜力。让社员在开阔眼界的前提下,增强了合作社的凝聚力,调动了社员的集体创新精神。重新选举理事会、监事会,并申请注册了“联源”和“山楂树之恋”商标,使合作社经营步入更规范,更有活力的轨道。
为了提高社员收入,合作社向社员统一提供种植规划、供苗栽培、供肥施肥、冷藏储存、组织销售等技术,严把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关。“产一流果品,走绿色有机发展之路”。要做到绿色有机就要不打农药,不施化肥。那怎么解决果树病、虫害和施肥问题呢?困难难不倒大学毕业的新农民,不能打药就采用太阳能杀虫灯。白天太阳能杀虫灯集聚光能,晚上放电诱杀害虫,让山楂彻底告别农药。他们在1200亩有机食品基地,共安装上300盏太阳能杀虫灯,一盏灯可以轻松杀掉4亩地的害虫。既保证了山楂的农药残留,又节省了劳动力。施肥只用有机肥,避免化肥对土质污染,一整套组合拳打下来,基地就可产出无公害、纯绿色、健康的山楂。有了新科技的加持,当年,入社果农每斤山楂的价格比散户多卖0.4元。此外,合作社还以低于市场价15%的价格向社员提供农用物资,再以高于市场价格15%的价格收购山楂。这样一来,社员利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劳动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合作社除了在生产上花大气力,还与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建立实验室,由检测人员对产品进行检测,以确保从合作社出去的每一斤产品都是合格的,让人放心的。2010年寺头山楂获得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认证。2011年“寺头山楂”获得山东省著名商标。
俗语说货好也要放声喊,在相亮合作社的带动下,10个种植基地先后建立,带动了34个自然村的果农踊跃参与种植,绿色食品基地达到了8000多亩,年产山楂16000吨。如此大的产出总量,单凭线下交易已满足不了山楂高产量的需求,于是马相亮开启了“互联网+电商”的营销模式,由儿子专项负责。每天线上就能卖出100多单,到旺季时,多达400——500单,市场也拓展到我国的大江南北,价格比线下交易少了中间环节,节约了人工费,效益高了许多,年销售量达到8000余吨。合作社的社员真的是“倚着大树好乘凉”,只要跟上合作社统一指挥的步伐,就可以稳稳坐在家里数钱。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马相亮真的完成了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夙愿。
如今,临朐县相亮山楂专业合作社,又将山楂绿色食品种植基地扩展到另外一个蒋峪镇的石拉村,很快又会带出一大片绿色食品种植基地,将会有更多的种植户跟上来,共同奔向致富路。合作社现在恒温冷库拥有10座,年储存能力达4000吨。合作社经营承担鲜果代存,订单合同,品种引进和推广。鲜果销售链的铺设,除了大江南北的国内市场,还铺展到英国、荷兰、西班牙、匈牙利、美国等近十个国家。山楂这原本生长在寺头偏远山区的小小红果,如今作为绿色食品原料,高调走出国门,漂洋过海,甚至环球旅行45天,一直抵达位于北美洲的美国,让白皮肤、蓝眼睛的老外竖起大拇指,连喊OK。
幸福没有终点,逐梦还在路上!马相亮这位带领社员奔小康的领路人,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向着更高的目标,逐梦奔跑:走农旅融合之路,建立现代化产业园区,增加山楂深加工项目,又可为乡村振兴赋出新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