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国务院印发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业界因此称2024年为中国“银发经济”元年。根据《意见》,中国提出的发展银发经济,不仅覆盖老年阶段和未老阶段人群,其涵盖的内容也超出原有老龄产业的范畴。由此,银发经济兼顾“为老”和“备老”,在经济发展及GDP生产中的重要性得到凸显。同时,在老龄化加速到来的过程中,银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将成为推动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引擎。居家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是保障银发经济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时代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量的扩张和质的升级,是推动银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动力。银发经济是一个横跨第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产业体系,但面对的主要消费人群还是广大老年群体,居家社区养老又是绝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的主要养老方式。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比重首次突破20%,进入中等老龄化社会。位列世界第一的庞大老龄人口基数,意味着庞大的消费需求。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2021年,独居和仅与配偶居住的老年人比重两者合计59.7%;60—69周岁低龄老年人占比56.2%,70—79周岁中龄老年人占比30.4%,两者合计86.2%。这意味着,银发经济的主要消费人群中,八成以上是80岁以下的老人,他们的养老服务和消费需求以居家生活场景为主;接近六成的老年人选择独居或空巢,成为主流养老方式,这与多代同堂的传统养老方式对社会和市场服务的需求结构存在巨大差异。发展银发经济的初心,应该是不断增进广大老龄群体的整体福祉,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心选择居家养老。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一个能让独居老人安心在家的社会,也一定是一个可以让子女放心把父母单独留在家里的社会”。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坚持在稳定的发展中改善民生,不断提高普惠性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是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心居家养老的社会基础;加快发展老龄产业和银发产业,不断满足不同世代、不同消费能力、不同消费偏好的老龄群体日益多元化、高品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是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安心居家养老的必由之路。
构建面向未来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体制机制,是推动银发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保障。全球人口加速老龄化,人工智能爆炸式、突破性发展,在这两个大背景下,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面对的环境和问题,是信息时代的新问题,都将完全不同于传统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甚至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不确定性。我国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也是银发经济消费人口服务需求动态变迁、不断迭代的过程。即便如此,我们仍需立足当下人口结构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面向未来的人口高质量发展需要和技术变迁,夯实银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2024年11月,民政部、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从“落实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出发,提出积极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丰富拓展社区养老服务;创新“智慧+”养老新场景、发展“行业+”养老新业态、拓宽“平台+”养老新渠道等具体举措。同时,民政部等多部门还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的推出,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银发经济的发展导引了方向,也勾勒出一个面向未来发展银发经济雏形的侧影。面向未来的居家养老服务,应坚持以科技支撑银发经济发展,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充分考虑老年人口的需要,尤其是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实现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银发经济中的不断涌现。如以智能机器人支持的养老方案,有望让具身智能成为居家照护中的未来“天使”。又如,发展面向居家养老的康养旅游业,在社区场景中布置沉浸式体验设备,实现让老人在家门口体验旅游观光的乐趣。此外,加快完善以长期照护制为重点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是保障银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公共福利制度。
发展居家养老友好型现代服务业,以银发经济的健康发展应对长寿社会风险。一般而言,老龄群体的福利待遇水平由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生活质量则更多与市场供给水平相关。现代科技赋能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赋能居家养老,是新时代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助力银发经济健康发展,银发经济健康发展融入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中,是推动新时代银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策略。一方面,对当前阶段我国发展银发经济的性质和任务要有一个基本判断。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和银发消费习俗(没有向市场购买养老服务的传统)决定了面向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银发经济的性质,首先是民生福祉经济,其次才是产业经济。在居家养老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化、均等化、便捷化的基础上,提升支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市场化水平,使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好服务于老龄社会的居家养老需要。另一方面,用发展银发经济预防未来长寿时代的长寿风险。进入20世纪后,全世界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普遍大幅提高,20世纪中叶还只有四五十岁,到2022年就达到了72岁,中国的平均预期寿命高于世界水平,达78.6岁。从全生命周期看,中国老年人的平均余寿延长趋势明显。长寿时代乃至超长寿的到来,将变革既有的生命周期均衡模式,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将是划时代和结构性的,必将全面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化行为模式,乃至推动长期以来基于年轻社会的国家治理思维方式全面转向基于老年社会的国家治理思维方式。如果仍以传统社会的生命周期规划人生阶段、安排经济和健康保障,必将冲击现有的社会保障系统,以及家庭和个人的养老服务安排与养老经济保障。美国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Kurzweil)在其新作《奇点更近》中预测,未来三十年,人工智能与纳米技术革命的结合有望延长人类寿命的极限,而“延长人类寿命也意味着大大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生理需求的满足是基础,更重要的是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过上有意义有追求的长寿生活,这将为发展以居家生活为主要场景的银发经济新产品、新消费、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作者系浙江红船干部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