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遇上流感季,怎么防?中医儿科专家开出6个“药方”

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迎来开学季。然而,春季也是病毒和细菌活跃、流感等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如何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等独特优势,让孩子们少生病、不生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近召开“基层中医药服务惠及百姓健康”主题发布会,邀请中医药领域专家科普春季康养知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李敏在会上答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记者提问时建议,家长要顺应春季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做好预防措施。

上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会现场

李敏提出了6条具体建议:

一是穿衣有讲究,“春捂”要适度

俗话说“春捂秋冻”,还有“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的说法。李敏解释,春季气温变化较大,昼夜温差明显,过早脱掉棉衣很容易着凉感冒。

李敏提醒,“春捂”也要适度,家长应根据气温变化为孩子增减衣物。遵循“上薄下厚”的原则,早晚外出时可多穿一件,中午温度升高或进入室内后,可适当减少一件或两件衣物。

二是活动要适量,室内场所戴口罩

春季天气回暖,阳光明媚,正是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节。李敏建议,家长可以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免疫力。此外,在博物馆、图书馆等相对封闭的室内场所,如遇人流密集情况,建议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

三是饮食要清淡,多饮温水多吃蔬果

春季风大、干燥,人体容易出现口唇干裂、咽干口渴的缺水表现。李敏建议,一定要保证足够饮水量。家长应督促孩子多饮温水,保持呼吸道湿润。

同时,注意多吃酸甜味的水果、叶类蔬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机体抵抗力。少吃辛辣、油炸、油腻等容易“上火”的食物,避免加重体内燥热,出现“化燥伤阴”的情况。

上图: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任李敏

四是巧用“药食同源”,自制“代茶饮”

“中医药在防治儿童流感等呼吸道疾病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李敏介绍,中医认为,春季出现流感、传染病属于“温病”范畴。

她推荐家长利用“药食同源”原理,为孩子准备相应食物与代茶饮来防治,比如萝卜煮水给孩子喝,有益于身体康复。用菊花、苏叶、陈皮三味药煎汤制作代茶饮,能起到疏风清热、散寒、和胃的作用。“如果食欲不振,还可以加上炒山楂、炒麦芽;如果口干明显,也可以加点百合、麦冬。”

五是选择中医药治疗,促进全面康复

中医治疗儿童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李敏表示,临床实践多项研究证明,中医药在退热、化痰、减少肺炎患儿的支气管灌洗,防止轻症转为重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李敏强调,如果孩子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不论是急性发病期,还是恢复期,中医药均可有效缓解症状,防止病情加重,还可以促进身体全面康复、防止短时间内疾病再次复发。根据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生也会判断选择单纯的中医药治疗,还是中西医协同来共同干预。

六是学习小儿推拿,缓解不适症状

李敏介绍,中医药防治儿童呼吸道疾病感染措施有内治法和外治法,内治法主要是中医药口服,包括中医药汤剂、中成药。外治法包括小儿推拿、穴位贴敷、灌肠等。

除了内服中药,李敏推荐家长学习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儿推拿手法,在家即可帮助孩子缓解不适症状。

她介绍,常用小儿推拿有“头面四大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每个穴位按揉1分钟,能够疏风解表、缓解头痛鼻塞。此外,按揉“一窝蜂”和平肝清肺各1分钟,配合“退六腑”和“清天河水”2分钟,可以清热解表、化痰止咳,帮助孩子更快恢复健康。

李敏提醒,如果孩子发烧感冒咳嗽,一定要注意孩子大便,保障大便通畅。中医有句话,叫“肺和大肠相表里”,肺热可从大肠而出,通过排便方式把肺热泄下来。反之,胃肠积热也会加重肺热。“如果孩子大便干燥,可以加推七节骨1分钟、顺时针摩腹2分钟。”

此外,李敏特别推荐,家长可以学习“挤痧”这一传统中医疗法。具体方法为:选择孩子后背脊柱两侧的足太阳膀胱经,定位肺腧、心腧、膈腧、肝腧四个穴位,用双手食指和拇指轻轻挤压穴位处的皮肤和肌肉,直至出现类似小星星的痧点。这个方法不仅能退热,而且操作安全,不会损伤皮肤。

这些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的小儿推拿手法既体现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也让传统医学更好地惠及百姓健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今年1月起,每月举办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系列发布会,邀请中医药领域权威专家科普实用养生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记者|李贤娜

出品|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民生无小事”工作室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