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迎新规,奶茶业或迎变革。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下称《使用标准》)(GB2760—2024)已于2月8日起正式实施。其中,较为引人注意的一项调整是禁止在淀粉制品中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由于珍珠奶茶中的“珍珠”是典型的淀粉制品,这意味着所有生产的珍珠奶茶中的“珍珠”配料将不得含有脱氢乙酸钠。
《使用标准》的实施为相关企业划出一道更加清晰的红线,更好地保障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也将倒逼整个产业端迭代的速度及质量。品牌方与供应商应积极应对行业变革。
《使用标准》
具备多重现实意义
现如今,奶茶是年轻人的生活中的常见饮品。美团外卖日前发布的《年轻人春节送礼报告(2025)》显示,奶茶品类的赠券量排名品类第一,环比增长234%,咖啡、甜点品类紧随其后,分别环比增长145%和109%。
而“珍珠”则是奶茶中的常见辅料,有网友戏称其为“奶茶伴侣”。《使用标准》中明确提出,禁止在淀粉制品中使用脱氢乙酸及其钠盐,而珍珠奶茶中的“珍珠”作为典型的淀粉制品,所以同样将禁止使用脱氢乙酸钠。
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介绍,脱氢乙酸钠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的一种食品防霉、防腐添加剂,从添加剂种类来说,属于低毒高效的广谱性防腐剂。它能较好地抑制细菌、霉菌和酵母菌,避免霉变。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防腐剂,不过,新的科学研究认为,脱氢乙酸钠若长期过量摄入,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目前,根据《使用标准》,含有淀粉的食品一律不得使用。
“《使用标准》的实施落地具备现实意义,是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出台新国标最大程度地保障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食品健康,践行了党的二十大关于高质量发展理念在食品领域的关键举措,还将有力推动整个产业端的创新、升级与迭代。同时,还对消费者在体重管理、颜值管理、营养管理以及大健康管理等方面同样具备重要的意义。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农文旅产业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帅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称,这一调整不仅响应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需求,也体现了国家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严格监管,有助于降低食品中潜在的健康风险,推动食品行业朝着更加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
茶饮、奶茶类品牌
及供应商面临新挑战
珍珠奶茶堪称古早网红,去年不少新茶饮品牌都上新了“珍珠”系列产品,全国多地甚至涌现出一批手作珍珠奶茶门店,古早网红又有翻红之势。
比如,去年6月,茶百道同样推出10元2杯的黑糖珍珠奶茶;同年7月,乐乐茶上架3款脏脏冰,其中一款“可可脏脏冰”由现熬黑糖波霸、椰乳、可可粉组成等;同年8月,喜茶在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推出“喜茶·波波站”,只卖黑糖珍珠奶茶一个品类……
手作珍珠奶茶门店同样自成一道风景线。广州“陈文鼎”因“15元2杯黑糖珍珠奶茶”走红网络,已在湖南、山东、河南等地开设门店;广西“煲珠公”靠“老红糖珍珠奶茶”系列广受消费者欢迎,目前已在全国共有超200家门店。此外,主打手作黑糖珍珠的武汉“祝芝兰”,目前共有5家门店;主打现熬老红糖珍珠奶茶的云南“刘闻山”也开有5家门店……
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目前茶饮市场上“珍珠”小料分为常温珍珠、冷冻珍珠和快煮珍珠三种,其中常温珍珠和快煮珍珠含有防腐添加剂。值得注意的是,2月8日前生产的珍珠,在2月8日后依然可以继续使用。不过,2月8日后生产的珍珠若含有脱氢乙酸钠,则属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将会面临处罚,包括没收违法所得以及没收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并视情况处以不同程度的罚款。
因此,在业内看来,《使用标准》的实施对包含茶饮品牌在内的奶茶行业和相应的供应商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对供应商来说,需要调整生产工艺,研发不含脱氢乙酸钠但又能保证“珍珠”品质,包括口感、保质期等在内的新配方,这可能增加研发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对包括茶饮品类在内的品牌则面临产品稳定性的问题,如果“珍珠”的保质期缩短,那他们在采购、储存和销售环节都要做出相应改变,比如减少库存量、加快周转速度,否则就可能出现变质情况影响品牌形象。
出于对食品安全的考虑,袁帅补充道:“行业品牌和供应商还需要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原材料的品质和安全性,以避免因使用不合格原料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
实际上,早在去年2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就已发布了新版标准,给广大食品生产企业预留了一年的过渡期。过去一年,不论是市场监管总局,还是各地市场监管部门多次提醒各类食品生产企业提前做好准备,《使用标准》于2月8日起实施后必将严格按照新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这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堪称“最严”标准。
朱丹蓬也指出,尽管《使用标准》全面提升了行业标准,但对不同量级的企业产生的影响却不同。“对大企业来说,主要影响是成本增加,一些低端、价格低廉的添加剂被禁止使用,对其总体影响不大。不过,对部分中小规模的企业来说,短期内可能会面临不少压力。”朱丹蓬解释称,中小微企业本身利润就不高,若使用更高等级的原料、添加剂的话,会因成本上升而压缩利润,故压力增大。
积极应对变革:
关注市场,加大研发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觉醒,糖度、热量、脂肪、蛋白质等细微指标备受关注,同时这些指标也成为消费者决定是否购买饮品的参数。
《Z世代饮食消费报告》显示,近一半的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茶饮的真材实料,注重原料品质;另据《中国新式茶饮大数据研究及消费行为》,49.4%的消费者会担心健康问题,42.2%的消费者更在意是否会长胖;围绕茶饮配方与原料,不少消费者对“奶茶含糖量高吗”“是否有反式脂肪酸”等问题存在疑虑。
当下,奶茶品类众多,竞争日益激烈。为满足消费者对口感和健康的需求,各大品牌不断探索新的珍珠制作工艺和配方,《使用标准》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了这一进程。
“《使用标准》的实施或将引发奶茶行业的变革。”袁帅分析,出于适应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奶茶类品牌和供应商需要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健康属性。他们可能需要通过创新产品、优化生产工艺、加强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来提升竞争力。同时,行业内部也可能出现分化,比如一些能够迅速适应新标准、具备较强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品牌将脱颖而出,而一些无法跟上步伐的品牌则可能面临市场淘汰。
针对行业变革,余丰慧建议,品牌方和供应商要积极应对,品牌方可以加大对原料来源的宣传,打造健康饮品的形象,吸引注重健康的消费者群体。供应商则可以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发新型防腐技术和配方,同时,优化供应链管理,确保在没有脱氢乙酸钠的情况下依然能提供稳定、高质量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