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史馆资深馆员熊东遨做客“光明大讲堂”。
2月16日,“光明大讲堂”第308期活动在光明区图书馆总馆一楼报告厅举行,本场活动邀请到当代古诗词名家、湖南文史馆资深馆员熊东遨老师,他以《晓日潼关四扇开——深入诗词殿堂的门径》为题,带领听众在诗词的天地中徜徉,深入剖析经典诗词中的物象与情感,揭示出其表达的精妙与深邃,为听众带来一场集诗词赏析、品鉴与创作于一体的讲座。
熊东遨致力于诗词创作与理论研究,在诗词创作与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从“写出个性、融入感情、留出空间、立起形象”四个核心要素展开讲解,以大量经典诗词为例,深入浅出地剖析了诗词中人、景、物描写所产生的独特表达效果。对于诗中涉及的典故,他一一详细解读,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他通过列举“月”在不同诗句中的应用,表明同一事物在不同语境中可以呈现出多样化的意象与情感层次,并强调创作时应精准把握所写对象最本质或最具代表性的特征,从而赋予作品鲜明的个性与深刻的情感。
讲座中,熊东遨结合热点话题“AI”,探讨了AI与人类写诗的区别。他认为,AI能够生成具有一定水平的诗歌,甚至可以替代一般人的创作,但在创作顶尖诗人的作品时,AI却显得力不从心。随后,他赏析了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词中通过情感、手法、结构和意象的层层递进,最后落笔于对亡妻的日常回忆与孤身一人的孤寂与凄凉,对亡妻的深情怀念呼之欲出。熊东遨特别提到,这种以回忆日常生活细节抒写深切思念之情的手法,与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商隐在诗中通过“何当共剪西窗烛”一句,设想未来相聚时的场景,反衬出当下的孤独与期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讲到《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这句令人惊艳的写景名句时,熊东遨现场“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表演”出这首“豪放词”代表作的音乐性、韵律感和层次感,引发全场观众“共鸣共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创作此篇,以曾参与过赤壁之战、奠定过三国鼎立局面的“三国群英”事迹为历史背景,抒发了豪迈奔放的英雄主义情感,感慨自己操心国家大事的“自作多情”,实则蕴含了深沉的家国情怀。虽然不同诗词所描写的情感性质不同,但都饱满细腻,以深挚真切动人。
提问环节,现场听众积极互动,针对写诗的方法能否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别的写作、如何更好地理解古诗等问题,熊东遨给予了详细解答。
熊东遨的讲座激情洋溢,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他不仅引领现场听众深入品鉴经典诗词的精妙之处,更通过对当代人创作的古典诗词进行点评与修改,点明了诗词创作中容易陷入的误区。通过这场讲座,听众在领略诗词魅力的同时,提升了诗词鉴赏能力,打开了古诗词创作的大门。
光明新闻全媒体记者熊丹丹通讯员黄敏黄杨慧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