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新平:新时代安徽民营经济如何振翅高飞

17日上午,一场民营企业座谈会引发全国上下关注。会场上,王传福、刘庆峰等“安徽面孔”的出现同样引人注目。

这是时隔6年后,中央再次召开民企座谈会。可以说,此次座谈会的召开,对当下中国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具有“风向标”意义和“催化剂”作用。

回望江淮大地,民营经济的发展史可圈可点。一粒瓜子的破土而出曾撬动中国民营经济的冻土。1978年,年广久在芜湖街头支起炒锅,傻子瓜子迸发的爆裂声穿透计划经济壁垒,为改革开放奏响前奏曲。四十年风云激荡,安徽民营经济始终挺立改革潮头。

站在新时代的坐标上,这片孕育创新基因的热土,正以“雄鹰换羽”的魄力蓄积振翅高飞的新势能。据统计,2024年,安徽规模以上小微和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1%和11.6%,民间制造业投资增长11.7%,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呈现稳定增长态势。

解码安徽,这块土地一直演绎着创新密码的传承与进化。傻子瓜子的传奇背后,是安徽人敢为人先的精神密码。当年芜湖街头的炒锅旁,年广久用“先尝后买”打破国营模式,用“有奖销售”激活市场春水。这种创新基因在江淮大地上持续进化:从美亚光电在光学识别领域实现进口替代,到科大讯飞让世界听见中文语音技术的强音,再到应流集团攻克航空发动机叶片“卡脖子”技术,创新的火种始终在民营企业中生生不息。

同样,合肥科学城的崛起为创新基因注入新动能。民营科技企业深度嵌入“科创+产业”生态链,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构筑起创新矩阵。合肥高新区每平方公里诞生1.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密度,印证着这片土地澎湃的创新活力。

放眼安徽,民营经济“雨林式”创新生态正在培育之中。新时代的竞争本质是生态系统的较量。安徽正从要素驱动转向生态赋能,构建“乔木参天、灌木茁壮、草木葱郁”的创新雨林。国轩高科与大众集团的战略合作,不仅是产业链的垂直整合,更是本土创新与全球标准的深度耦合。这种产研融合催生出崭新的技术范式,如同热带雨林中不同物种的共生进化。

政府角色正在发生深刻转变。从“无为而治”到“精准滴灌”,政策工具箱持续升级:“免申即享”惠企政策平台实现政策找人,“羚羊”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实融合,“科大硅谷”打造类海外创新环境。这种“放水养鱼”的智慧,正在培育出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和行业“隐形冠军”。

在长三角一体化棋盘上,安徽民营经济正在下出“四两拨千斤”的妙手。当马鞍山智能装备嵌入沪苏浙智能制造网络,蚌埠生物基材料打通长三角绿色供应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接长三角消费市场,地理意义上的“中部”正在转化为循环体系的“枢纽”。这种空间重构中,民营企业既是要素流动的载体,更是价值创造的引擎。

全球化变局中,安徽民企以“地瓜经济”的韧性开枝散叶。埃夫特智能装备的工业机器人进驻南非汽车工厂,应流集团的核能部件走进法国电力集团,华米科技的可穿戴设备登陆北美健康管理市场。这些企业深扎安徽根基,将藤蔓伸向全球市场,在逆全球化浪潮中蹚出开放新路。当世界进入“多极化技术革命”时代,安徽民企正在高端装备、大健康等赛道构筑非对称优势。

举目民营经济群雄逐鹿的赛道,从傻子瓜子到量子计算,安徽民营经济始终在破与立的辩证中成长。新时代的振翅高飞,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创新能级的跃迁、生态体系的迭代、空间格局的重构。当科创之火点燃产业变革引擎,当制度创新释放市场主体活力,当开放胸襟拥抱世界产业变局,安徽民营经济必将如大鹏乘风,在高质量发展的苍穹中划出更壮美的轨迹。这片见证改革传奇的土地,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凤鸣江淮”新篇章。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