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行业观察:香港楼市的长周期启示与结构性矛盾

金融界 2025-02-19 13:20:07

香港作为全球住房矛盾最突出的城市之一,其楼市发展路径揭示了供需失衡与政策干预的复杂博弈。尽管经济高度繁荣,但土地约束、房企集中度高等结构性矛盾始终制约住宅供应,形成独特的市场周期规律。

一、历史周期:泡沫与调整的深层逻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香港私人住宅价格两年内暴涨100%,但随后的六年调整期跌幅超60%。这一剧烈波动源于多重叠加因素:土地供应长期受限导致供需缺口持续扩大,房企寡头垄断加剧市场波动,叠加资产通胀压力下金融系统脆弱性暴露。

为应对危机,1998年后香港政府推出限售、公屋兴建及需求端松绑等措施,但市场调整趋势未改。直至2002年政策转向“不干预”,市场机制逐步修复。这一时期表明,单纯抑制供给或刺激需求难以逆转长周期拐点,核心矛盾仍在于土地供应弹性与居民偿付能力的匹配度。

2003-2019年,香港楼市迎来主升浪,私人住宅售价指数累计上涨211%。全球宽松货币环境、内地经济崛起带来的资本流入、土地资源稀缺性强化共同推升资产价格。开发商通过控制土地开发节奏维持高利润,进一步加剧供需矛盾。

二、经济与楼市的双向绑定效应

房地产作为香港第三大支柱产业,深度嵌入宏观经济运行。数据显示,香港人口增速、经济周期与房价同比变动高度相关。住房不仅承担居住功能,更被视为核心投资标的,居民加杠杆购房意愿强烈,形成“房价上涨—财富效应—信贷扩张”的循环。

这种绑定效应带来显著风险:楼市波动直接影响金融稳定,而土地财政依赖则制约长期经济结构转型。尽管政府持续推出公屋计划试图缓解矛盾,但私有土地占比低、开发周期长等问题仍限制政策效力。当前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5平方米,自有住房率不足50%,供需缺口尚未根本性改善。

值得关注的是,香港近年人口恢复正增长,2024年底达753万人,新增移民与人才引进政策或对住房需求形成新支撑。但若供应端改革未能突破,房价收入比畸高、社会阶层固化等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剧。对内地城市的启示在于,楼市长周期拐点的判断需超越短期政策,更需关注土地制度、收入分配与资本流动的协同改革。

本文源自:金融界

0 阅读:1
金融界

金融界

财经媒体、互联网金融、财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