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罗燕
作为重点就业群体,大学生就业近年来受到普遍关注。如何顺利走出校门、实现高质量就业?有些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乡村,在乡村实践中提升就业力,实现人生价值。
在乡村场景中体验职场,提升就业力
“继续学习深造,还是直接就业?未来做什么工作?”跟很多大学生一样,重庆移通学院的冉涛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就为这些问题纠结。
2022年,冉涛正在为未来的选择感到困惑时,在学校看到了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公益未来·中西部青年就业支持项目”的海报,报名参加了项目组织的活动。
冉涛组建了团队,到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大龙镇干埝村调研,体验乡村日常工作,从不同角度理解干埝村“乡村旅游+扶贫”的经济模式,从而设计文化特色路线,让乡村焕发活力。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调研发现,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接触面太窄。大学生一直在象牙塔里学习,学业任务比较重,很少有时间关注和参与社会发展。
在高校调研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就业指导处的老师表示,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是学校的头等大事,也是特别大的挑战。但在与企业的交流中,很多企业管理人员表示很难招到合适的人。
“这是一种信息的错配,我们无法影响每一家企业的用人方式,能做的是提升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王鹏说。青年就业支持项目重点面向中西部高校大学生,通过多样化服务帮助中西部大学生提升就业力。
“我在乡村场景下有了全新的职场体验,这些宝贵经验和技能使我在职业生涯中更加从容和自信,对自身价值和能力有了全新认知。”冉涛说。
这些项目经验让冉涛看到了自己的擅长之处,也更有勇气追逐自己想要的未来。如今,他已经留校任教,积极带领学生参与青年就业支持项目活动,帮助他们提升就业力,更好地就业。
▲江西财经大学云端塑梦实践团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岚县面塑发源地与传承人刘四连交流面塑作品。
走出校门,在实践活动中锻炼
“以前我只知道做好面塑,捏好每一个作品,现在我还能带团队,做策划,宣传销售面塑作品。”在一个公益市集上,江西财经大学学生陈佳怡展示了她的“塑说新语”系列作品。
给陈佳怡带来变化的是一系列大学生就业力实践活动。2023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大学生就业力实践项目在26所高校展开,以提升学生的就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同时支持大学生走进乡村开展就业力锻炼,鼓励更多学子参与乡村振兴。
2024年,陈佳怡组建云端塑梦实践团,依托这个项目走访了面塑发源地山西岚县,创新搭建面塑资产库,尝试用AI辅助设计等技术,实现工艺流程的创新与面塑产品的量产。
到面塑发源地走访后,陈佳怡对面塑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理解,跟团队一起设计出多元化产品体系,同时与岚县当地面塑工坊达成合作关系,授权传统民俗面塑在江西南昌进行售卖。她还尝试线上直播销售、电商平台推广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购买面塑产品。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团队成员的社会调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提升,还学到了财务管理知识、锻炼了销售技能,这些对我们毕业后找工作或者创业都有帮助。”在做项目复盘时陈佳怡说。她希望,实践项目结束后团队还能继续合作,共同推动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持续发展,开启人生新篇章
关于促进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开展了很多工作。比如,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实施“万企进校园”计划、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等基层项目等。
“我们要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就业。同时也要看到,乡村振兴政策带来了很多机会,广袤乡村大有可为。”王鹏说。
王鹏希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成长可以跟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结合起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进程中有更多青年力量参与。
现在,很多大学生返乡做文旅产业、做农产品直播销售等,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大学生本人的事业也得到发展。
王友钊是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理想是成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希望大学生就业力实践项目成为他“实干”的起点。
在乡村实践过程中,王友钊发现乡村数字化发展的巨大需求,职业规划因此变化。项目结束后,他注册了自己的公司,持续在乡村数字化发展领域创业。为乡村景区提供数字化改造服务,开发数字平台,推动乡村景区数字化转型。
“大学生是能够接触前沿技术的人才,更应该肩负起支持乡村发展的责任。”王友钊说,乡村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乡村的实践机会也是青年发展的机遇。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3期、2月10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