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晶
近年来,江苏气象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上下功夫,在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上求突破,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扎实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多项气象工作居于全国前列。
江苏省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重发,台风、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影响严重
江苏省属东亚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常年平均气温为15.7℃,年平均降水量为1061.9毫米。
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气象灾害的最大特点就是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多发、频发、重发,特别是龙卷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十分严重。据统计,自2016年以来,江苏省共发生21次龙卷灾害,其中强龙卷3次、中等强度龙卷6次,主要集中在里下河地区以及南通、泰州、扬州、苏州北部等地区。
产生龙卷灾害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地势平坦,二是水网密布,三是南北天气系统在这一区域交汇。
此外,台风、暴雨、雷电等灾害性天气也对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020年,江苏省遭遇43天超长梅汛期,共出现10场区域性暴雨过程,梅雨量是常年平均值的2.47倍。2021年7月24日—29日影响江苏的台风“烟花”,是江苏省有气象记录以来停留时间最长、过程降水量最大的台风,日最大降水量达322.3毫米(宿迁泗阳),部分河网水位超警超保超历史。
江苏气象高质量发展具备自身优势,多项气象工作居于全国前列,同时也存在短板和不足
江苏气象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获得了一系列荣誉,多项气象工作居于全国前列。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江苏省气象事业具备明显的发展优势。
一是江苏气象工作拥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优势。江苏省气象局坐落在南京北极阁,这里是近代中国气象事业的发祥地。早在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35年)就建有日观台,明代在此设观象台,绵延至今近1600年。1928年竺可桢先生在此建立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北极阁先后走出了两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批气象科技工作者走向全国,成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星星之火”并作出了卓越贡献。深厚的气象历史文化以及求真求是的气象人精神,成为江苏气象高质量发展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优势。
二是江苏气象拥有基础坚实、领导重视的发展环境优势。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江苏拥有产业基础坚实、科教资源丰富、营商环境优良、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优越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江苏气象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2023年8月2日,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省长许昆林等省领导一同考察调研省气象局,这在江苏气象工作史上是第一次。2024年2月,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和省长许昆林共同出席第五次省部合作联席会议,省委、省政府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充分发挥双重管理体制优势,在政策环境、项目建设、经费保障、人才支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江苏气象走在前、做示范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优势。
三是江苏气象拥有气象科技教育、装备制造集聚的独特资源优势。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河海大学以及中船重工七二四研究所、中电科技十四所、南京大桥机器有限公司、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等一批涉及气象的高等院校、重点学科、科研院所和企业集聚南京,为江苏气象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创新支撑。在江苏,我们有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有着不一样的情怀和追求,更有着坚定的决心和信心,一定要把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的江苏新实践建设好,一定要把社会服务现代化的江苏新探索实施好,一定要推动江苏气象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做示范。
四是江苏气象人才队伍拥有高学历、专业化的优势。江苏省气象部门的人才基础水平相对较高,博士研究生占比6.3%,硕士研究生占比35%,合计比例达到41.3%。我们要充分发挥高学历人员的数量优势,既厚植人才培养、成长和发展的沃土,为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创造良好环境,真正把高学历人员培养成高层次人才,也重点聚焦重大技术问题,加强科技创新主体、载体、机制建设,让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技创新成为江苏气象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在拥有发展优势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江苏气象工作还存在着明显短板和不足。
一是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难度大。强对流天气系统生消发展快、破坏性极强,精准预报一直都是世界性难题。经过3年试点建设,全省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明显提高,但在龙卷等天气系统发生发展机理认识、多源资料综合应用、预报预警提前量和空间分辨率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
二是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仍需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各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尚不健全,各部门有关专项预案衔接不紧密,分行业、分部门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标准、响应流程和响应措施还不够细化,可操作性不强。基于高级别气象灾害预警的自动停工、停业、停课制度不完善。
三是江苏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设差距较大。不论是从分工布局、能力建设,还是规模体量、装备水平、效益发挥等方面,江苏省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方需求等相比,都有明显差距,多年居于全国后位。
四是气象数据作为生产要素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充分。聚焦需求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范围还不广,专业化水平还不高、效益发挥还不明显。气象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方式、程序、制度还需加快建立完善。
牢记谆谆嘱托,坚持干字当头
2024年,江苏省气象部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为根本遵循,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凝心聚力推进江苏气象高质量发展,省气象局获中国气象局年度综合考评优秀等次,江苏强对流(大风)监测预警服务气象现代化建设先行试点以优秀等次通过验收并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龙卷等强对流天气临灾预警防御‘响水模式’”获评全国气象部门年度十大优秀管理创新工作。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名列全国省级气象部门第一,各项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
落实省部联席会议,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高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政府、中国气象局省部合作第五次联席会议部署,制定14项32条具体任务举措,持续推进落实。《江苏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以省政府令颁布施行。六部门联合印发《江苏省气象探测设施建设与管理统筹发展方案》。聚焦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加强局市、局厅、局校、局企合作,与南京大学以及海事、保险、铁路、机场等9个部门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连云港、盐城、淮安等三市开展新一轮气象高质量发展局市合作。“十四五”气象发展规划4项重点工程按时序推进。
全力应对气象灾害。2024年,江苏省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应对低温雨雪冰冻、苏北干旱、强梅雨、旱涝急转、异常高温、连续台风等极端天气。年内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10次,发布重要天气报告等283期。建成江苏决策气象和公众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及时向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推送天气实况、预报预警等决策服务信息。建立全省灾害性天气实时视频指挥调度机制,进一步扁平化强对流天气应对机制。《江苏省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以省政府令颁布施行。结合江苏实际,提高暴雨预警信号发布标准,全省高级别暴雨预警和预警信号减少76%,减少了无效应对。增设致灾性较高的强对流预警信号,突出早和准,强化防御应对。构建江苏特色、全国领先的常规预警信息发布“一张网”、高级别预警信息快速发布“四通道”、临灾预警强制接收“三渠道”,年内启动短信绿色通道全网发布62次,覆盖公众17.12亿人次。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预报预测能力全面提升。
在科技创新中求“新”。制定《江苏气象科技研发目录(2023—2030年)》,超前布局科研任务。形成以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谈哲敏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强对流灾害风险预警重点开放实验室等为代表的“一院一站两室三基地”省级气象科技创新平台。一项人工智能气象预警技术获中国气象局科技成果评价优秀等次。年内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获批数量和获批率居全国省级前列。
在业务提升上求“精”。聚焦灾害性天气提升监测水平,新增省级气象观测站434个,新建X波段雷达15部,完成海上S波段雷达安装测试。苏北龙卷多发区域及苏南城市群的X波段雷达站距缩短至45公里。提高预报预警业务水平,推进全省百米级分钟级预报业务,开展“风雷”“风清”等气象大模型本地化业务应用。建成气候一体化服务平台,提升全省气象灾害事件监测能力。江苏气象数据产品在上海、深圳等数据交易所挂牌。航空气象、大城市气象等10个项目在国省“数据要素×”大赛中获奖。
在人才培养上求“高”。采取团组式、预立项、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工作项目22个,助力新进博士、青年骨干在科研创新中挑大梁、当主角。建立领军人才、首席专家、气象英才和基层骨干有序衔接的高层次人才梯队。40余人次入选国、省各类人才计划。
赋能经济社会发展,气象服务领域深化拓展。
首次成立综合交通、航空、石化、能源、金融保险5支气象服务创新团队,主动融入交通强省、农业强省、海洋强省等高质量发展建设。
加强综合交通和航空气象服务。自主研发集成式交通气象监测仪在6省市推广应用。铁路气象服务试点工作稳步推进。聚焦陆海联运通道安全,助力“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牵头编制江苏港航气象服务地方标准。东部机场集团9个机场应用“爱美翼”航空气象服务系统,年节约经济成本超2000万元。南京、苏州市局对接低空飞行气象服务保障。
加强石化和能源气象服务。在连云港石化基地建成“一中心、多终端、模块化”石化气象服务系统。南通LNG接收站气象服务精准研判“贝碧嘉”影响期间货轮停靠时间,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强化迎峰度夏、迎峰度冬和超高压输电线路安全气象服务。海上风电服务平台保障国电投南通公司台风天气安全满额发电,单个风电场达到日常发电量9倍。
加强农业生态和保险气象服务。紧盯赤霉病、高温干旱、台风等灾害,联合发布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助力江苏实现粮食稳增产。建立完善湖泊水质藻情卫星精密监测预警产品体系。与16个部门联合发布《江苏省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联合省农业保险工作小组出台《加强气象信息共享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质效的通知》,为六大保险企业提供“农业保险+风险减量”气象服务。
加强防雷安全监管。对全省防雷检测活动的真实性进行实时在线数字化监管,实时发现并记录监测中的异常行为。全省累计检查易燃易爆重点单位8660家,完成隐患整改1693个。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引领发展活力增强。
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119人参加省局处级领导干部暨党务干部党纪学习教育培训班,全省广泛开展专题读书班、党组中心组专题学习、警示教育等,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更加牢固。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全省广大党员在气象现代化建设主战场和防灾减灾一线充分发挥“两个作用”。24个集体和18名个人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2025年,江苏省气象部门将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江苏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部署,牢记谆谆嘱托,坚持干字当头,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气象新实践,走在前、做示范。
一是全面组织部署2025年各项任务,持续深入贯彻落实省部合作第五次联席会议要求,加快重点工程项目落实,高质量组织编制“十五五”气象发展规划。
二是持续推进江苏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示范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提升江苏气象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水平,聚焦江苏万亿城市需求,提升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水平。
三是加快推进江苏人工影响天气转型发展,开展江苏省人工影响天气水资源保障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江苏区域抗旱、污染防治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现代化水平。
四是深度融入江苏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持续加强农业和生态、综合交通、航空和低空经济、石化、能源、金融保险等气象服务,服务江苏新质生产力发展。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3期、2月10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